看它的樣子,又讓我想起了美食貓耳朵,小小的圓圓的,讓人看了就有想往嘴里放的沖動,可是沖動是魔鬼,它可不是我們常吃的貓耳朵,它是中藥馬錢子,生深山老林中,喜熱帶濕潤性氣候,怕霜凍,而以石灰質壤土或微酸性粘壤土生長較好;我國臺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和云南南部等地有栽培;那么,你知道中藥馬錢子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嗎?
馬錢子的種子有極毒,主要含有馬錢子堿和番木鱉堿等多種生物堿,用于健胃藥。中醫學上以種子炮制后入藥,性寒,味苦,有通絡散結,消腫止痛之效。西醫學上用種子提取物,作中樞神經興奮劑。它含有生物堿,主要為番木鱉堿(士的寧)及馬錢子堿,并含有微量的番木鱉次堿,偽番木鱉堿,偽馬錢子堿,奴伐新堿,士屈新堿以及脂肪油,蛋白質,綠原酸等。
馬錢子以番木鱉之名始載于《本草綱目》。李時珍釋其名曰:"狀如馬之連錢,故名馬錢。"但《本草綱目》之附圖與木鱉子相混淆,可能李時珍當時并未見到馬錢的原植物。可是根據其所載療效、藥性及附方,可認為即是目前所習用的馬錢子。
馬錢子可治療癰疽瘡毒,咽喉腫痛。本品苦泄有毒,能散結消腫,攻毒止痛。治癰疽瘡毒,多作外用,單用即效。治喉痹腫痛,可配青木香、山豆根等分為末吹喉,如番木鱉散。還可以治療風濕頑痹,麻木癱瘓。本品善能搜筋骨間風濕,開通經絡,透達關節,止痛強,是治療風濕頑痹、拘攣疼痛、麻木癱瘓之常用藥,單用有效,亦可配麻黃、乳香、全蝎等為丸服;或配甘草用,如《現代實用中藥》用本品與甘草等份為末,煉蜜為丸服,以治手足麻木、半身不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