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這個名字你們聽過沒有,如果對它很陌生的話,那么我們再來看看幾個山茱萸別名,例如:山萸肉、肉棗、萸肉、雞足、天木籽、藥棗、實棗兒等等,不知道這里面有你們所熟悉的名字嗎?其實它在花卉市場十分暢銷,因為山茱萸到了秋季紅果累累,艷麗悅目,不僅可以食用,更是秋冬季的觀果盛品,景觀效果十分美麗,而且山茱萸的功效也有很多,相信對它的了解之后,你們對它會更加喜愛。
山茱萸為落葉喬木或灌木;樹皮灰褐色;小枝細圓柱形,無毛。葉對生,紙質,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葉柄細圓柱形,上面有淺溝,下面圓形。傘形花序生于枝側,總苞片卵形,帶紫色;總花梗粗壯,微被灰色短柔毛; 花小,兩性,先葉開放;花萼闊三角形,無毛;花瓣舌狀披針形,黃色,向外反卷;雄蕊與花瓣互生,花絲鉆形,花藥橢圓形;花盤無毛;花梗纖細。核果長橢圓形,紅色至紫紅色;核骨質,狹橢圓形,有幾條不整齊的肋紋。花期3-4月;果期9-10月。
山茱萸果肉內含有16種氨基酸,含有大量人體所必需的元素。另外,含有生理活性較強的皂甙原糖、多糖、蘋果酸、酒石酸、酚類、樹脂、鞣質和維生素A、C等成分。其味酸澀,具有滋補、健胃、利尿、補肝腎,益氣血等功效。主治血壓高、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萎遺精、月經過多等癥。
山茱萸的成熟干燥果實,去核后即為名貴藥材山芋肉。果藥入藥,為收斂性補血劑及強壯劑;可健胃、補肝腎、治貧血、腰痛、神經及心臟衰弱等癥。其性味酸澀、入肝、腎經。酸澀收斂,有滋肝補腎、固腎澀精的作用,適用于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滑泄、眩暈耳鳴之癥。
茱萸肉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功能成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集歷代醫家應用山茱萸的經驗,把山茱萸列為補血固精、補益肝腎、調氣、補虛、明目和強身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