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是出產于南方的水果,相傳唐代楊貴妃很喜歡吃荔枝,那時候交通不像現在這么發達,為了能讓楊貴妃吃上新鮮荔枝,經常要快馬加鞭,晚唐詩人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形象地描寫了這件事;我們都知道荔枝鮮甜美味,而被吐掉的荔枝核炒了居然能做中藥,那么它有什么功效,針對這一問題,下面文章將為大家介紹炒荔枝核的功效與作用。
荔枝核的性味歸經
【性味】 甘澀,溫。
①《綱目》:"甘,溫,澀,無毒。"
②《醫林纂要》:"甘澀,溫,微咸。"
③《廣西中藥志》:"味甘微苦澀,性平,無毒。"
【歸經】 入肝、腎經。
①《綱目》:"入厥陰。"
②《本草經疏》:"入肝、腎。"
③《本草撮要》:"入足太陰、厥陰經。"
【功能主治】 溫中,理氣,止痛。有理氣散寒之用,能治疝氣、睪丸腫痛及少腹氣聚脹痛等癥。此外,還可用于胃脘痛和婦女寒凝瘀滯腹痛等癥。
①《綱目》:"行散滯氣。治頹疝氣痛,婦人血氣刺痛。"
②《本草備要》:"辟寒邪,治胃脘痛。"
炒荔枝核的功效與作用
1、理氣止痛
本品辛溫,入肝、腎經,有理氣止痛作用。《本草綱目》曰:“荔枝核入厥陰,行散氣滯、其實雙結而核肖睪丸,故其治癩疝卵腫,有述類象形之義”。故多用于厥陰肝經寒凝氣滯所致的疝痛、睪丸腫痛等少腹疼痛,并可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婦人經前腹痛和產后腹痛。
2、溫中散寒
荔枝核味辛性溫,故有溫中散寒之功,常用于寒凝氣滯之胃脘疼痛。本癥多由于素體氣虛或久病脾胃虛弱,中陽不振、寒從內生、胃失溫養,癥見:胃脘隱隱作痛,綿綿不絕,食少納呆、泛吐清水,喜按喜溫,饑餓時痛甚,得食稍減,遇冷則劇,畏寒肢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胃痛時輕時重,數年不愈,嚴重者可兼嘔血或便血,舌淡嫩、邊有齒痕、苔薄白而滑,脈沉遲或濡弱。《備要》載:“辟寒邪、治胃脘痛”。故用本品可治本癥。
3、荔枝核可以降血脂,調節血脂代謝紊亂。
4、荔枝核可以用于疝痛,睪丸腫疼,胃脘痛,腹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