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圍生醫學和新生兒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小胎齡、低出生體重的早產兒得以存活, 但近年來,早產兒宮外生長遲緩(EUGR)的現象引起廣泛關注,許多早產兒的營養狀況偏離目標。合理的營養支持不僅關系到近期生長和疾病轉歸,而且直接影響遠期預后,充足均衡的營養是保證早產兒健康成長的物質基礎。
寶寶在住院期間完成了早產兒營養管理程序的第一至二階段,出院后自動進入第三階段――“出院后時期”,即出院至1歲的管理。科學的營養管理有利于早產兒的體格生長、促進神經系統發育、降低成年期相關慢性疾病的風險。
出院后營養管理目的,是幫助早產兒達到理想的營養狀態,滿足其正常生長和追趕性生長兩方面的需求。重點包括喂養和生長、代謝的評估。
監測頻率
出院后6月齡以內每月1次,6~12月齡每2個月1次, 高危早產兒應每月1次。
監測項目
1.喂養評估,出院后1~2周內進行首次評估,內容包括喂養的乳品種類、 每天的奶量、每次喂奶所需時間、有無嗆奶、嘔吐、大小便次數和性狀等 。
2.生長評估,基本指標包括體重、身長和頭圍。目前國際上對早產兒體格生長的評價按胎齡40周前和40周后采用不同的方法。胎齡40周前參照早產兒生長曲線圖(見下圖),胎齡40周后按校正年齡,參照我國正常嬰兒的生長標準(見下圖)。由于早產兒的追趕性生長常表現在1歲以內,尤其是前半年,因此校正月齡6個月以內理想的體重增長水平應達到同月齡標準的第25~50百分位,身長增長緊隨其后,而頭圍的增長對神經系統的發育尤為重要。
3.營養代謝評估,判斷早產兒營養狀況不能局限于是生長監測,尤其對高危兒應結合血液營養代謝指標綜合評估。常用指標包括血紅蛋白、尿素氮、堿性磷酸酶、鈣、磷、前白蛋白和25羥維生素D等。
4.強化營養時間及乳類轉換,一般來說, 高危早產兒強化營養時間需要6個月左右, 但如果能提前達到生長目標,則應逐漸停止強化,避免過度喂養。并發癥較多和有宮內外生長遲緩的早產兒可能需強化至校正6月齡以上,甚至1歲。根據體格生長各項指標在校正月齡達到第25~50百分位、小于胎齡兒大于第10百分位、結合體重增長速率是否滿意,在達到追趕目標后,逐漸終止強化喂養。注意避免體重大于第90百分位。
早產兒出院后醫學管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不僅僅是兒童保健專業隊伍的成長,還需要監護人的理解與配合,醫學科普知識的宣傳也就必不可少啦。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