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性癱瘓的癥狀
-
參與醫生
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 郝會芳 主任醫師

腦癱的臨床分型和臨床表現,尤其臨床表現是非常的復雜多樣的。目前來說,根據2015年中國腦癱的臨床的指南,把腦癱分為了六型:
1、痙攣型四肢癱:是最重的一型,主要的病理改變在錐體系。患兒主要表現為四肢肌張力增高,上肢背伸,上肢內收和內旋,拇指內收,軀干前傾。下肢內收、內旋,交叉,膝關節屈曲,孩子在扶行或者獨行的時候,出現剪刀步態、尖足,足內翻或者外翻,拱背坐,腱反射亢進,踝陣攣和錐體束征陽性;
2、痙攣型雙癱:痙攣型雙癱實際上是雙下肢和雙上肢也累及,但是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以下肢為多見,下肢重于上肢,下肢可以表現為屈髖、屈膝,足內翻、內旋,也可以表現為尖足;
3、痙攣型偏癱:偏癱就是一側的上肢和下肢,和痙攣型四肢癱的癥狀一樣,只不過是表現為一側比另一側更要重一些;
4、不隨意運動型:這一型最明顯的特征是非對稱性姿勢,頭部和四肢出現不隨意的運動,運動里面夾雜許許多多小動作,四肢、頭部不停的搖晃,難以自我控制。這一型的肌張力可高可低,可隨著年齡改變,腱反射可以正常,錐體外系征可以是陽性的,靜止的時候肌張力低下,隨意運動的時候就增強,對刺激很敏感,表情比較奇特,擠眉弄眼,頸部不穩定,構音和發音障礙,孩子出現流口水、攝食困難,嬰兒期多表現為肌張力低下,所以這些個腦癱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得到,面部有好多怪的動作,手舞足蹈,搖頭晃腦,面部有許許多細小的怪異的動作,口角流涎。大部分這些孩子他的智力是正常的;
5、共濟失調型:其病變發生在小腦,主要表現為兩個腳左右分離比較遠,所以這些孩子控制能力比較差,醉漢樣步態,步態蹣跚,方向性比較差,走不了直線。動作比較笨拙,而且不協調,身體比較僵硬,可以有眼球的震顫,特別是水平震顫的孩子居多;平衡障礙,平衡的能力很差,站立的時候重心在兩個足跟之間,髖肌步態。肌張力可以是低的,也可以是高的,一般來說偏低的比較多,運動速度比較慢。頭部的活動相對比較少,分離動作比較差,閉目難立試驗陽性,指鼻試驗陽性,腱反射正常;
6、混合型:凡是具有兩型以上的叫混合型,往往徐動型和痙攣型經常合并在一塊,就是臨床上的混合型。
對于這些孩子來說,70%的腦癱的患兒還伴隨有其他的癥狀和共患病。這些共患病主要包括智力發育障礙、癲癇、語言障礙、視覺障礙、聽力障礙以及吞咽障礙等等。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