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23日發布消息稱,按當前育齡婦女數量、結構和生育水平測算,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每年的出生人口數量會繼續減少,但人口總量仍然處于相對平穩的增長期。
最新數字顯示,2018年中國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比2017年減少200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4‰,比2017年下降1.49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1‰,下降1.51個千分點。分析歷年數據可以發現,2018年出生率為1949年以來歷史最低值,同時勞動人口數量也是首次下降。
無獨有偶。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聯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9》也給出了不太樂觀的數字。昨天(23日),在中國人口數據與政策建議研討會上,與會的人口研究專家、學者紛紛表達了對人口減少的擔憂。
中國人口負增長時代到來
此,小嚴只能把生育計劃一再拖后,挨到38歲終于打算要孩子了,卻發現已經成了高齡孕婦,成功懷孕都很困難。
養娃難解“成長的煩惱”
高穎來自那個“最愛生娃”的山東省,她的父母都各有4個兄弟姐妹,算得上是一個大家族。她有一個女兒,已經上幼兒園了,眼下正是生二孩的好時機,但夫妻卻一致決定不再要孩子,即使父母的念叨已經快把他們的耳朵磨出了繭子。
“不親身體驗一把,誰能理解一個母親的辛苦?”孩子爸爸一年當中有一多半時間都在外地工作,照顧孩子的任務完全落在了高穎身上。孩子的奶奶雖然能來幫忙,但年紀大了,又有心臟病,只是稍微搭把手而已。在女兒8個月之前,高穎從來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每晚起來喂三四次奶;孩子一兩歲的時候,每時每刻都要她抱著,累得腰肌勞損。有時候,來了緊急工作要處理,孩子卻鬧著找媽媽,她不得已只能把孩子推到一邊,鬧急了甚至打一頓,看著孩子掛著眼淚睡著了,高穎心里特別難受。有一陣子,孩子生病,奶奶累得心臟病復發,高穎正為工作忙得焦頭爛額,只能求閨蜜來家幫忙照看孩子,抽空請兩個小時的假送孩子去醫院,然后再去醫院照顧奶奶,只恨自己沒有三頭六臂。先生打來電話,她對著話筒號啕大哭……
女兒上幼兒園了,高穎發現,真正的煩惱才剛剛開始。雖然一直不認同“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眼看著班里的小朋友都去上興趣班、學舞蹈、學英語、學跆拳道、學溜冰……他們也坐不住了。私立幼兒園加上興趣班,孩子每月的花銷都在七八千元,高穎夫妻覺得,他們養育女兒已經是踮著腳尖了,實在沒有能力再生一個。高穎笑稱:“現在誰勸我生二孩,我都覺得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專家呼吁為養育家庭減負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李希如表示,“全面兩孩”政策對促進生育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二孩出生數量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一孩出生數量減少的影響,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齡結構,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此外,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下降,老齡化程度加深,但勞動力資源仍然豐富,潛力很大。
《人口與勞動綠皮書》則建議,像許多處于生育率轉變階段的國家一樣,中國在完成了轉變之后很快走向了很低水平的生育率。長期的低生育率會導致高度的老齡化和人口衰退,從而給社會經濟帶來多重挑戰。因此,世界上幾乎所有處于很低和極低生育水平的國家都采取了支持和鼓勵生育的政策。
梁建章和黃文政的研究認為,政府應該在稅收、教育、醫療、就業等各個方面切實減輕養育家庭的負擔,讓普通家庭愿意生、敢于生、樂于生,生得起、養得起、養得好。
中國人口負增長時代到來
新年伊始,中國郵政正式發售己亥豬年郵票,其中有一枚叫作“五福齊聚”,兩只大豬領著三只小豬的畫面難免令人浮想聯翩——難道是生育政策即將放開,允許生三孩?再聯想到2018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相關方案將3個與計劃生育相關的司全部撤銷,使得這個猜測似乎變得更加“靠譜”。
不過,全面放開生育的小道消息并沒有引起年輕人多大的興趣,他們對待此事的態度非常淡漠,很少有人為了這件事而感到歡欣鼓舞。
這些天,還有一個統計數據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大家紛紛驚呼“最愛生娃的山東人也生不動了”。據統計,山東省煙臺地區在2018年上半年新生人口數量同比下降了16%,青島地區更是下降了21.1%。除了這兩座城市,山東其他地級市的新生人口數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人口與勞動綠皮書》指出,對于中國的人口而言,21世紀上半葉最大的人口事件莫過于人口負增長時代的到來。經預測,中國人口將在2029年達到峰值14.42億人,從2030年開始進入持續的負增長,2050年減少到13.64億人,2065年減少到12.48億人,即縮減到1996年的規模。如果總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人口負增長將提前到2027年左右出現,2065年人口將減少到11.72億人,相當于1990年的規模。
丁克族不指望“養兒防老”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黃文政表示,中國每年的新生兒數量大幅減少的原因有三:首先,堆積效應結束。按照中國正常的生育意愿,大概有一半家庭會生育二孩。2017年,二孩生育數比一孩多22%,這意味著現在的出生人口里面二孩有非常大的堆積反彈。堆積效應結束后,新生兒數量會有所下降。其次,育齡高峰期女性數量大幅下降。數據顯示,22歲到30歲女性的數量10年間減少了40%,而且最近幾年結婚的人數正以每年5%的速度遞減,預計未來一孩人數也會繼續下降。第三,相對于80后,90后的生育意愿在下降。2016年,一孩的出生率只有0.688,個中原因涉及城市化、教育的提升、觀念的改變等。
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中國人“傳宗接代”“無后為大”的觀念根深蒂固,很多家庭都把生孩子當成了一種責任,認為不生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社會發展到今天,很多90后已經不再信奉這個觀念,他們生活得更加自我,不認為人生的價值僅僅是養育后代,結婚和生育已經分離開來;他們渴望自由自在地生活,更看重自身的快樂,不愿以犧牲個人的幸福、快樂和輕松為代價去換取所謂的家庭完整、子孫昌盛。
“不要孩子,將來誰給你們養老啊?”這句話是人們善意勸說別人生孩子時最常用的理由,王丹不知道聽過多少次,可是她并不以為然。“現在誰敢說將來孩子一定會給自己養老?”被她這么一反問,對方也就啞口無言了。確實,勸人者都不敢保證自己的孩子將來就一定會盡到養老的責任,反倒是啃老族、空巢老人成了這幾年的熱詞。越來越多的老人們已經能夠接受養老院養老,或者社區養老。養兒防老不再是人們唯一的選擇。
誰來幫職場女性看孩子?
中國婦女就業的機會成本非常高,女性在職場打拼,一旦生育孩子,就很可能影響自己的職業發展,很多要強的職場女性把生育這件事情一拖再拖。等到生育子女重返職場之時,則又不得不面對孩子沒人帶的難題。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研究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博士梁建章談道:“中國現在幾乎沒有托兒所,即便之前有過托兒所,如今幾乎都消失了。然而,一些提升生育率比較成功的國家,不僅設有托兒所,而且入托率還相當高。比如:法國一半的0至3歲的小孩是入托的,但中國的這個數字非常低,幾乎是個位數。如果這么測算的話,中國需要50萬家托兒所。”
小嚴一直死扛著,就是不肯生孩子,原因就是將來沒人幫著帶孩子。她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還健在,八九十歲高齡而且疾病纏身,父母在家照顧四位老人就已自顧不暇了。公公尚未退休,婆婆忙著幫妯娌照看孩子。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