螻蛄就是我們俗稱的土狗子,一般都生長在地下,一到了夏天的晚上,它就開始頻繁活動了,它對光和甜甜的味道特別敏感;螻蛄長的胖胖的,有兩根長長的須子,嘴兩側有些像螃蟹的夾子,可以咬人,但是不會特別疼,有翅膀,遇到危險可以飛起來逃跑;如果你不主動去抓它,它是不會咬你的;那么到底螻蛄咬人嗎?
螻蛄,又名拉拉蛄、地拉蛄,屬于直翅目螻蛄科,主要類型有華北螻蛄、東方螻蛄、臺灣螻蛄和普通螻蛄。華北螻蛄又稱單刺螻蛄,主要分布在北方各地。東方螻蛄,在我國各地均有分布,南方為害較重。臺灣螻蛄發生于臺灣、廣東、廣西。普通螻蛄僅分布在新疆。
螻蛄屬直翅目,螻蛄科昆蟲,俗稱拉拉蛄、土狗子等。不全變態。螻蛄的觸角短于體長,前足寬闊粗壯,適于挖掘,屬開掘式足前足脛節末端形同掌狀,具4齒,蹌節3節。前足脛節基部內側有裂縫狀的聽器。中足無變化,為一般的步行式后足腳節不發達。覆翅短小.后翅膜質,扇形,廣而柔。尾須長。雌蟲產卵器不外露,在土中挖穴產卵,卵數可達200一400粒,產卵后雌蟲有保護卵的習性。
北方地區2年發生1代,在南方1年1代,以成蟲或若蟲在地下越冬。清明后上升到地表活動,在洞口可頂起一小虛土堆。5月上旬~6月中旬是螻蛄最活躍的時期,也是第一次危害的高峰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氣炎熱,轉入地下活動,6~7月為產卵盛期。9月份氣溫下降,再次上升到地表,形成第二次危害高峰,10月中旬以后,陸續鉆入深層土中越冬。螻蛄晝伏夜出,以夜間9~11時活動最盛,特別在氣溫高、濕度大、悶熱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動。早春或晚秋因氣候涼爽,僅在表土層活動,不到地面上,在炎熱的中午常潛至深土層。螻蛄具趨光性,并對香甜物質,如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餅、麥麩以及馬糞等有機肥,具有強烈趨性。
食用:主要油炸為主,撕去短翅膀,下油鍋炸至金黃,撒上細鹽。帶有一點點泥土味道,口感脆,沒什么昆蟲特別味道,可能蛋白質不多,和蠶、馬蜂、竹蟲的味道差不多, 螻蛄為不完全變態發育。
螻蛄為多食性害蟲,喜食各種蔬菜,對蔬菜苗床和移栽后的菜苗危害尤為嚴重。螻蛄成蟲和若蟲在土中咬食剛播下的種子和幼芽,或將幼苗根、莖部咬斷,使幼苗枯死,受害的根部呈亂麻狀。螻蛄在地下活動,將表土穿成許多隧道,使幼苗根部透風和土壤分離,造成幼苗因失水干枯致死,缺苗斷壟,嚴重的甚至毀種,使蔬菜大幅度減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