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知道大城市的醫療服務要比其他地區的醫療服務好,但可能大家并不知道我國醫院服務質量的排名是怎樣的。近日,香港某研究中心聯合出版社一起對中國的醫院進行了評估,評選出了前100名的醫院。
2016年3月26日,由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首部醫院藍皮書《中國醫院競爭力報告(2016)》發布會在廣州舉行。
2015年頂級醫院集中了中國最優質的醫療資源,在分布上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廣州,這三個城市入圍醫院數量最多,排名靠前。
頂級醫院以北京實力最強,共有17家醫院進入百強,醫院競爭力指數最高。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教育中心和文化中心,集中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等著名院校,醫療資源最豐富;其次是上海,上海擁有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第二軍醫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等著名院校;最后是廣州,廣州擁有中山大學、南方醫科大學、暨南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等。
頂級醫院絕大部分來自直轄市、省會城市,共有95家,其余5家來自人口密集的地級市(青島、蘇州、徐州、大連、溫州,主要是因為這些醫院都是醫學院的直屬附屬醫院)。
藍皮書指出,頂級醫院100強的名次分布與當地經濟人口數呈現一定的正相關性,名次靠前的醫院之間競爭力差距要大于靠后的醫院。從指標層面上看,醫療技術水平和學術科研能力是醫院的核心競爭力要素,規模不是越大越好。頂級醫院100強中高校附屬醫院的平均競爭力較強,百強占比高,相比之下頂級的非高校附屬醫院比例小。頂級醫院100強與其他榜單的交叉部分少,省部級的綜合性醫院是頂級醫院群體的主要組成成員。
“2015中國醫院競爭力·省會市屬醫院排名100強”
省會市屬醫院是位于省會城市的第二梯隊醫院。省會市屬醫院生存的壓力并不大,運營的規模不大,總體競爭力水平百強不如省部級醫院,甚至部分醫院不如地級城市醫院百強,因為地級城市醫院百強基本是當地的領頭羊。
省會市屬醫院數量在所有層級醫院中最少,根據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的統計,全國大概有250家省會市屬醫院。
如果說地級城市醫院的夾心地位是虛擬的話,那么省會市屬醫院的地位則是現實的。毫無疑問,省會是本省份醫療資源最豐富的城市,包括各個層級的醫院,上有省部級醫院,中有省會市屬醫院,下有區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因此,在如此高密度的城市中,省會市屬醫院的發展壓力從理論上講是最大的。但是,因為省會的常住人口通常較多,省部級醫院總體服務能力有限,眾多無法到省部級醫院診療的患者轉而選擇省會市屬醫院。省會市屬醫院則得益于省部級醫院服務規模有限導致患者溢出。
過往3年,省會市屬醫院綜合實力最強的是廣州、杭州、武漢、沈陽、南京、成都、西安、鄭州,都是人口多且經濟發達的省會城市。
“2015中國醫院競爭力·地市級醫院排名100強”
地級城市醫院是中國醫療體系的塔體,是各區域性醫療中心的代表。和縣級醫院改革受到高度關注不同,地級城市醫院作為省部級醫院和縣級醫院之間的夾心層,其發展并沒有受到重視。原因在于地級城市醫院是所在地區的區域龍頭,在技術上和省部級醫院有差距,在輻射范圍上和縣級醫院有差距,但是城市常住人口足以支撐醫院發展,因此醫院的危機感不強烈。
多年來的地級城市醫院發展仍保留著東強西弱的格局。東部地區百強地級城市醫院的數量要超過中部和西部,排名位次同樣高于中部和西部。東部共有70家醫院入圍,中部只有20家醫院入圍,西部只有10家醫院入圍。東部入圍百強醫院數量遙遙領先,而且排名明顯超過其他地區。
從省份來看,山東、廣東、江蘇、浙江地級城市醫院競爭力水平最高。共有55家醫院入圍百強。其中,江蘇入圍醫院數量最多,有18家,廣東排名位次最高,醫院競爭力指數最高。廣東的珠三角是中國三大經濟帶之一,擁有深圳、佛山、東莞等經濟發達、人口在700萬以上的城市。同時,粵東有汕頭大學醫學院,粵西有廣東醫學院。
“2015中國醫院競爭力·縣級醫院排名100強”
縣級醫院是中國醫療體系的塔基。新一輪醫改首先從縣級醫院開始,先試點,然后全面推開??h級醫院改革的目標在于破除以藥養醫,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計劃在2017年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的目標。
2012年6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意見》(國辦發〔2012〕33號)。該意見分總體要求、明確功能定位、改革補償機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提升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加強上下聯動、完善監管機制、積極穩妥推進改革試點九部分。中國共有311個縣進行第一批試點。
2014年3月,國家衛計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意見》(國衛體改發〔2014〕12號),要求2014年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覆蓋50%以上的縣(市)。第二批共有700個縣試點。
2015年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全面推開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3號),縣級醫院是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龍頭和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紐帶,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切實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關鍵環節。意見指出,縣級人民政府是舉辦縣級公立醫院的主體,每個縣(市)要辦好1~2所縣級公立醫院。其余均可靈活探索多種合作方式??h級公立醫院只保留1~2家,意味著其余醫院讓渡給社會資本接手。
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統計,全國綜合縣級醫院有6000多家,等級集中在二級醫院和三級醫院之間,大多數為二甲醫院。
中國百強縣級醫院是中國縣級醫院的領頭羊,得益于國家自2009年開始實施的新一輪醫改政策,縣級醫院的發展近5年保持高速增長,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從中國縣級醫院百強看到,東部地區是縣級醫院發展最好的地區,入圍數量超過一半,排名位次最高。東部百強縣級醫院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山東和廣東。2015年四省百強縣級醫院占了68%,其中發展最好的是江蘇,覆蓋最為均衡。
江蘇縣級醫院競爭力高居榜首,第二位是山東,第三位是浙江。江蘇縣域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尤其是蘇南片區,江陰、昆山長期占據中國百強縣的前兩位。2015年,江蘇包攬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前四位(昆山第一位,江陰第二位,張家港第三位,常熟第四位)。2015中國縣級醫院前十強,江蘇就占了4家,分別是江陰市人民醫院、宜興市人民醫院、昆山市人民醫院和張家港市人民醫院。
“2015中國醫院競爭力·非公立醫院排名100強”
非公立醫院前十位整體格局保持穩定。綜合性醫院實力仍然優于專科醫院,改制醫院數量在不斷增加,競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東部入圍63家,中部入圍28家,西部入圍9家。非公立醫院東部入圍比例低于其他層級醫院。這一現象與公立醫院略有不同。
非公立醫院入圍數量最多的是廣東、江蘇和河南。廣東非公立醫院主要集中在東莞、佛山,共有三家醫院入圍中國非公立醫院前十強。其次是江蘇。第三是河南。河南入圍數量多主要是因為河南是公立醫院改制的重鎮,洛陽、許昌、新鄉等地均有大規模的改制行動。
公立醫療資源最好的北京、上海,非公立醫院的發展相對滯后。非公立醫院的壯大首先從二線城市開始,一線城市醫療資源豐富,專家資源集中在公立醫院,非公立醫院難以與之正面抗衡,出現所謂“大樹底下不長草”的現象。
在國家醫療總體規劃下,公立醫院是主導,非公立醫院是補充,因此,非公立醫院的發展路徑必然迥異于公立醫院,單純模仿公立醫院的發展道路只會讓非公立醫院發展越來越困難。
差異化、??苹浅跗诜枪⑨t院發展的優先戰略,總體策略仍側重避免與公立醫院正面競爭,專注藍海,采取補缺者的戰略。在做好??频耐瑫r,不斷梳理良好的醫院品牌,為未來綜合性醫院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非公立醫院需要采取的是側重消費的醫療項目,例如口腔、婦產、男科這些對環境、服務等就醫體驗要求較高的??祈椖?。綜合性醫院自建的時間較長,品牌的培育周期較長,因此如果發展綜合性醫院,宜采取改制的方式把公立醫院轉變為非公立醫院,特別是對城市醫院、國有企業醫院進行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