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不會讓世界變得更壞,但它展示了這個世界的真實與隱蔽。真正讓人害怕的,是將一些本來存在的問題不由分說地歸咎于新業態,將新業態一棍子打死。
在央視“3·15”晚會中,“餓了么”等網絡訂餐企業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被曝光。據報道,在節目播出后,“餓了么”就立即下線全部涉事餐廳,并推出多項整改舉措。為了解決商戶準入門檻問題,“餓了么”已升級商戶認證體系,客服、市場、運營三大部門聯動審核,相互監督制衡,確保新入網商戶資質,幫助商戶快速了解新《食品安全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引導督促餐廳辦理相關證照。
對“餓了么”來說,這是必要的危機公關之舉。這些在媒體“吊打”之下催生出的舉措,雖然應急,卻也不無治理創新意味,更顯示出了監督的正向作用。盡管如此,對于消費者而言,我們能否僅從一個互聯網平臺的危機應對中,獲得對于食品衛生及安全的信心?答案恐怕難言樂觀。就以被視為點晴之筆的“明廚亮灶”工程而言,免費安裝的網絡攝像機并不足以覆蓋所有商戶。更重要的還在于,食品安全從來沒有可由市場自洽的邏輯。
因為有政府監管職能的在場,所以食品安全才可以被期待。這是在對互聯網訂餐平臺的洶洶“討伐”聲中,尤其應當清醒的認知。說到底,互聯網訂餐平臺只是外賣交易的撮合者,它只是通過互聯網聚合線下的傳統資源,從而形成的新業態。正像假貨不是因為淘寶的出現才開始泛濫一樣,黑餐廳也不是因為有了訂餐平臺才蜂擁而至。互聯網訂餐平臺魚龍混雜,只能表明線下暗流洶涌,至少,監管不應只等到媒體曝光后才“積極介入”。
今天的互聯網應用場景,與其歸罪于互聯網平臺的亂相,不如說是愈來愈新的業態與傳統的監管模式間產生的不適。以“餓了么”對入網商戶資質審核過于粗放為例,固然平臺應當負起對商戶資質審核之責,但更重大的問題在于:是否擁有資質即等同于放心衛生,無資質則無安全可言?
這就必須要追溯至食品經營許可的準入條件。按相關規定,經營者必須出示經營場所屬于非居住性用房的房屋產權證明,必須按指定比例規劃廚房和經營區域面積等,方可獲得準入。單經營場所一項,就無視了多少網絡訂餐及外賣送餐商戶的現實?然而就是有些監管部門總把嚴格的準入制度當成萬能,認為只要把餐飲經營的入口卡緊,食品安全就得到了保障。
互聯網平臺需要發揮自身的技術創新優勢,從而承擔其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但這絕不意味著它可以替代行政機構的監管職能。它不能自動地解決一些一直存在的傳統問題。這也正是馬云在“3·15”前夕現身阿里治假團隊誓師時所說的,“今天消滅阿里巴巴容易,消滅假貨難。如果把天貓關了,把淘寶關了,中國從此無假貨,那么簡單的事我們馬上就關。問題是關了沒用。”不論是保障食品安全還是互聯網訂餐平臺的健康成長,都是需要政府部門、社會以及互聯網公司共同參與的社會治理過程。
互聯網不會讓世界變得更壞,但它展示了這個世界的真實與隱蔽。真正讓人害怕的,是將一些本來存在的問題不由分說地歸咎于新業態,將新業態一棍子打死。面對一些社會現象,許多人都希望“監管應當跑在輿論曝光之前”,而面對技術所推動的互聯網化的發展,我更希望不論是法治還是監督,也能夠跑在技術之前,至少能夠順應技術的變化,并能夠真正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果能如此,則互聯網只會讓世界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