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的養老金待遇增長幅度,是否能維持養老金替代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不降低?鄭秉文認為,這主要取決于GDP增長率、社會平均工資增長率等共同形成的指數,盯住指數就意味著替代率水平不會下降,在國際上,也是按此做法制定養老金標準。
此外,發展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加快養老“三支柱”中“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第三支柱”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發展也是合理化養老金替代率,增強群眾“獲得感”的重要途徑。
不過,企業年金制度面臨職工參與率低的挑戰,目前參與人數僅為2300萬人,不到基本養老保險繳費人數2.6億的十分之一。重要的是,往年環比增長均超過10%,最高時達18%,但2016年僅為1%,幾乎到了停滯的狀態,這個瘸腿使“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處于尷尬境地。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構建包括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而目前如何擴大企業職工的參與率是企業年金發展的最大難題。專家建議,可以從現有企業稅費負擔低效配置中找到出路,即保證現有企業總體稅費不增加的前提下,通過制度重構降低一些低效運行的稅費比例,使稅費結構更趨合理。記者了解到,三支柱養老金頂層設計將很快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