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發布的消息,該所的王躍祥團隊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胃腸道間質瘤”惡性進展的新機制,相關轉化醫學研究成果于北京時間22日凌晨在國際學術期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美國科學院院刊》)上在線發表。
依據病理學,人類的惡性腫瘤分為癌、肉瘤、白血病、淋巴瘤和黑色素瘤等類型,每一類型腫瘤都有其特定的癌癥基因。胃腸道間質瘤是最常見的肉瘤,它的主要癌癥基因是一個名為KIT的癌基因。
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龐裕智、謝飛飛等在王躍祥研究員的指導下,從生物學角度建立了一套胃腸道間質瘤驅動基因的研究體系,首次發現了間質瘤中,位于22號染色體的新型抑癌基因DEPDC5。研究人員還證明了編碼蛋白DEPDC5能抑制間質瘤細胞的增殖和生長。也就是說,當這個蛋白正常發揮功能時,可以阻止間質瘤的生長,但不幸的是,16.4%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中,這一蛋白由于其編碼基因突變而處于失活狀態。
該發現為胃腸道間質瘤的精準治療提供了實驗依據。通過一系列體外、體內實驗,王躍祥團隊發現,DEPDC5蛋白的失活會促進間質瘤的惡性進展,降低格列衛對間質瘤的治療效果;相關分子機制和藥理學實驗提示,有DEPDC5缺陷的間質瘤患者應聯合使用mTOR抑制劑(如依維莫司)和格列衛等靶向藥。
此項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上海市科委基礎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項目等的支持,也得到了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公共技術平臺、動物平臺,長征醫院轉化醫學平臺等的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