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氣機升降論冬病夏治
中醫氣機升降出入學說與《易經》的卦象相互為用,《易經》“震、離、兌、坎”等四卦象則具體演示了春夏秋冬四氣的氣機升降出入運動變化,秋天燥金肅殺之氣,至陰肅肅、自天而降,陽氣收斂而沉降,如兌卦之象;至冬天,陽氣藏于五臟,內實外虛,如坎卦之象,因此冬天易感受寒邪致病,或陽虛之體寒病易加重。此時因陽氣藏于五臟,五臟實,冬天治療,而致實實之戒,故治療效果不是很明顯。春天人體陽氣乘肝木升發、疏泄之勢由里出表,如震卦一陽奮起于地下,病情減輕;至夏天陽氣實于表,虛于里,如離卦中虛外實之象,此時若誤用寒涼,則更傷五臟陽氣,犯虛虛之戒,以致冬天病情加重;若此時,以五臟陽氣虛之時而采用溫補之法,虛既得實,正氣不虧即能抗邪,治療效果較好。上海曙光醫院西院呼吸科張煒
2、從四季陰陽論冬病夏治
“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這是四時五氣之氣。當其“太過”與“不及”皆可成為致病因素,加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春氣當溫,今反為寒;冬令當寒,今反為溫。凡此等等,不但植物生長受到氣候的影響,而且人體將受其傷害,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云:“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害則敗亂,生化大病。”根據《內經》“天人合一”的學說,人體的陽氣與自然界的陽氣相一致,即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同時在一年的氣候變化中,“冬至”與“夏至”是陰陽轉化的兩個轉折點,冬至伊始,陽氣漸生,陰氣漸衰,經過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到了夏至,陽氣的勝復達到了頂點,同時陰氣的消退也趨于盡頭。夏至開始,陰氣漸旺,陽氣日衰經過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到了冬至,陰氣的勝復達到了頂點,同時陽氣的消退也趨于盡頭。根據陰陽制約關系,在夏季三伏天,陽氣最旺和體內寒凝之氣易解之時,扶益陽氣,可達到祛寒目的,從而使失衡陰陽達到穩態。從陰陽互根而論,春夏養陽,是為秋冬儲備陽氣;秋冬養陰是為春夏養陽奠定基礎。正如張介賓所言:“夫陰根于陽,陽根于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圣人春夏則養陽,以為秋冬之計。”
3、從中醫體質學說論冬病夏治
因個體體質差異,個體對外邪的抗御能力,有所不同,正如《醫宗金鑒》“六氣之邪,感人雖同,人受之而生病各異者,何也?蓋人之形有厚薄,氣有盛衰,藏有寒熱,所受之邪,每從其人之盛氣而化,故生病各異也。”有些人素體陽虛,抗御外邪的能力不足,加之冬季寒氣太過而致病,致使夏至陽氣至盛之時也未能消退,此時補益陽氣則可有效克制體內陰寒之氣,從而達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