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我們經常聽說退燒的藥材嘛,配上桂枝干姜會產生怎樣奇妙的反應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柴胡桂枝干姜湯是由柴胡、桂枝、干姜、黃芩、牡蠣、炙甘草組成,味辛,微苦,具有和解散寒,生津斂陰的功效,用于往來寒熱,胸脅滿微結,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而不嘔,心煩,或大便泄等癥,那么柴胡桂枝干姜湯是一種怎樣的藥吶?
柴胡桂枝干姜湯見于《傷寒論》第147條,原文為“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該方歷代均被認為是治療少陽兼水飲的方劑,但臨床應用者寥寥無幾,其效果也不能令人滿意。對此,劉渡舟教授探索多年,方闡明其奧妙,并應用于臨床實踐,取得了神奇療效,形成獨到的經驗。現就劉渡舟教授對柴胡桂枝干姜湯的理解與臨床應用探討如下,以同道。
劉老在其《傷寒論十四講》中明確指出,本方“治膽熱脾寒,氣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脹、大便瀉、小便不利、口渴、心煩、或手指發麻、脈弦而緩、舌淡苔白等證。”然就筆者隨診所見,劉老應用本方,則以口苦為主證。思之,方悟其機理所在。既然是少陽兼太陰之證,當然應該有一個少陽主證,作為病在少陽的證據,又有一個太陰主證,作為病在太陰的證據,方能放膽使用本方。
用于治療肝炎腹脹。肝炎病人,由于長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膽之藥,往往造成熱毒未清,而脾陽已傷,出現肝膽有熱,脾胃有寒的膽熱脾寒證。臨床不但可見肝區不適,口苦納差的肝膽熱郁、氣機不疏之證,且常常見到腹脹便的脾胃虛寒證。肝膽氣機疏泄不利,加之脾虛不運,脾胃氣機升降失司,故以腹脹殊甚。又因太陰虛寒,故腹脹多于夜間發作或加重。此時治療,但清熱則脾陽更傷,溫脾陽則又恐助熱生毒,加重肝炎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