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以后將建‘金字塔’形縱向醫療服務體系,大型醫院診療逐步大幅壓縮普通門診,大量醫生要向基層轉移。”近日,北京市衛計委發布最新醫改信息,提出醫院將按服務定位不再按區域級別劃分,以后將逐漸大幅壓縮大醫院門診。
這個思路無疑是正確的,但如想實施,必須讓基層醫院具有診治常見病的功能。否則的話,就會造成“看病難”的問題。
前幾天,筆者腿上起了紅色的斑塊,考慮再三,我決定去附近的社區醫院看病。我在掛號處遞進醫保卡說,給我掛個外科吧。護士說,這里沒有外科,只有全科。行啊,我聽說過,全科醫生就是院校專門為基層醫院培養的全能醫生。
進了診室,我向女醫生介紹病情。可是,這位全科醫生卻說,我們醫院沒有外科,藥房也沒有采購外科的藥品,我還是給你轉院吧,你說是轉江蘇省人民醫院,還是轉江蘇省中醫院。
我被轉到省中醫院,門診大廳里熙熙攘攘,就診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排隊掛號,掛了一個外科副主任的號。進入外科候診大廳,分診臺上擺滿了病歷。我只好排隊候診,個把小時后終于叫到我。我進去對醫生介紹病情,幾秒鐘之后,醫生得出結論“濕疹”,然后使用電腦開處方。
接下來,我又是排隊繳費,排隊取藥。等到取藥之后出了醫院,我看時間,已經花了3個多小時。望著像農貿市場一樣的省中醫院,我想其中不少患者都是社區醫院轉過來的吧。怪不得大醫院的樓越蓋越高,社區醫院卻門可羅雀呢。既然壓縮大醫院門診,社區醫院就應該能夠診治常見病,而不是動不動就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