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高交會上體驗測試生理機能的科技產品。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
觀察眼
繼2013年暗流涌動,2014年的井噴后,互聯網醫療在2015年已經是風生水起。在本屆高交會上,“互聯網+醫療”也是創業者、投資人共同關注的焦點之一,新形勢下移動醫療發展的方向在哪里?筆者從高交會的參展商們身上看到了一些信息:可穿戴醫療智能設備的供應商不再單賣器械,而是尋找線下服務做得好的平臺合作;已經做大了線上平臺的企業,已經與社區醫療機構合作,或者并購醫院,把線上服務拓展到了線下。不過,即便有再多的模式探索,互聯網醫療仍需要政策的推動。
1.設備商不賣設備找平臺
互聯網醫療就是把傳統的生命信息采集、監測、診斷治療和咨詢,通過可穿戴智能醫療設備、大數據分析與移動互聯網相連。所有與疾病相關的信息不再被限定在醫院里面和紙面上,而是可以自由上傳、移動和分享,使跨區域之間的會診可以輕松實現。
近幾年來,互聯網醫療都是高交會上的焦點之一。可穿戴醫療設備也迎來爆發式增長??蓽y血壓心率的健康手環、手持式健康監測儀、多功能家庭監護儀、臂式健康監護儀、無創心血管監測儀等可穿戴的醫療設備也是高交會上的寵兒,是市民駐足參觀、試用最多的產品之一。
不過,對于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市場戰略,一些商家今年理性了許多。今年第一次參加高交會的光聚科技帶來了自己最新研發的便攜式、移動健康及移動醫療設備,包括運動手表、心電手表、健康手機殼、健康電視盒等,盡管這些智能醫療設備引起不少個人和采購商的興趣,但是該公司并不現場接單。
“我們這些產品并不向個人銷售,而是尋找第三方平臺合作。”光聚科技的營銷經理陳宇說,對于互聯網醫療來說,光靠賣設備難以形成一種盈利模式,用戶的持續性不會長久。與傳統醫療設備相比,可穿戴智能醫療設備的優勢在于監測的持續性,而這種持續監測后,得到的健康大數據需要進行分析,才能對用戶的健康起到指導和管理作用。
“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做,但是健康管理和健康干預必須要有一個成熟的第三方平臺來做?!标愑钫f,用戶購買了智能醫療設備,但是最后得到的大數據若對個人的健康不管用,可穿戴智能醫療設備的使用不會長久。因此,對于光聚科技來說,與有成熟服務模式的第三方健康管理平臺合作比單單賣設備來得更重要。 “我們來高交會的目的,是想通過產品的展示,讓大家對移動醫療設備有一個認識。”陳宇說。
從去年開始,互聯網在線輕問診、線上賣藥、線上掛號、在線健康管理等模式迅速發展。在眾多商業模式中,智能可穿戴醫療設備也被視為最有潛力的方向之一。不過,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這一模式并不能成為互聯網醫療的盈利模式。“光靠賣設備不能成為一個盈利模式,互聯網醫療必須要提供服務才可行?!痹瓢册t療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對于購買服務的用戶,都是免費提供設備?!?/p>
2.線下布局實體店和醫院成新趨勢
“互聯網+”是今年高交會最熱的話題之一,但在互聯網醫療領域,過去一年多時間里,盡管互聯網巨頭和各家創業公司都紛紛注巨資投入,但似乎都還沒有找到一個有效的盈利模式或方向,醫療行業似乎是“互聯網+”領域最難啃的一塊骨頭。
在繼2014年丁香園開設線下診所之后,今年5月,移動醫療春雨醫生宣布,將在全國開設25家線下診所,到2015年底,將在全國開設300家診所。線下開診所、布局實體店似乎成為互聯網醫療探索盈利模式的又一個突破口。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互聯網醫療仍是“叫好不叫座”。易特科集團總裁張貫京介紹,該公司線上產品“安測健康”APP下載量超過2500萬人次,注冊用戶達到645萬人次。但是,該公司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務絕大部分是免費的,在2500萬個下載量中,只有37萬是付費客戶,線上付費用戶仍只有少數。
去年高交會上,易特科相關負責人就向筆者透露,該公司計劃把線上服務延伸到線下,布局線下診所和實體店。筆者了解到,目前該公司在深圳已經布局了36家O2O線下實體店,這些實體店包括日間照料中心和社康中心,在線下拓展慢病管理和家庭醫生服務。此外,公司還收購了國丹婦兒醫院,打通了院前、院中和院后所有醫療環節,形成一個線上線下的O2O閉環?!盎ヂ摼W醫療的本質還是醫療,但是目前醫療行為在線上很難實現,必須到醫療機構才可以開展。”易特科集團副總裁于飛說,因此,互聯網醫療必須從線上延伸到線下。
盡管今年5月才成立,云安醫療也在不斷布局線下實體店,與龍崗等地區的日間照料、社康等合作,開展線下服務。筆者發現,過去僅僅是做線上資訊的移動醫療公司也非常注重線下的服務,線上的資源目前也很注重跟線下結合。這意味著互聯網醫療將來的發展方向必將是向O2O的模式發展――醫療最終的服務還是由線下提供。
3.政策和人才仍是阻力
與保險機構合作、開線下診所、辦醫院……今年互聯網醫療公司又有了諸多盈利模式和方向的探索。但對于醫療領域這個相對敏感的行業而言,政策仍然具有不容忽視的分量。
一位業內人士說,互聯網醫療本來應該是一個存在于線上的醫療行為,為何互聯網醫療公司都把線上的行為延伸到線下呢?這主要還在于政策的限制。目前,我國的醫療政策還只允許醫療機構開展遠程醫療,非醫療機構的網上問診仍是不允許的。此外,沒有放開處方藥的網上銷售,也沒開放醫保賬戶針對醫生網上診療費用的支付等,很難讓線上問診推廣。
此外,互聯網醫療目前發展非常困難,還與整個醫療體系無法支持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有關。長期以來,中國的醫療服務體系以公立三甲大醫院為核心。在以治療為核心的醫保支付制度指引下,缺醫少藥的其他各類醫療機構都無法與大醫院爭鋒。想走差異化競爭的路線,如果沒有支付體系的支撐,則難以擴張。在這種以巨無霸醫院為核心的、以治療為支付支撐的體系下,以預防和康復為切入口,以提高療效和可獲得性,從而在總體上進行控費的互聯網醫療就沒有了用武之地。
筆者了解到,易特科之所以收購醫院做互聯網醫療,而不是與醫療機構合作,就是在尋求醫療機構合作過程中遇到了困難。“不是沒找過。”于飛說,“大醫院、醫生都很忙,沒有時間做,也不愿意做,加上醫院的信息系統有很多東西不能向互聯網醫療公司放開,找醫院合作非常難,最后只有自己來做?!?/p>
自己的醫院嫁接互聯網醫療服務不成問題,但是人才資源必將成為另一個問題。除了互聯網健康管理人才外,線下實體店和醫院的醫生也是互聯網醫療機構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目前中國老百姓的醫療習慣依然是生了病就上醫院,或者托熟人找專家。要其線上管理的用戶,都到其線下醫院去就醫,如果沒有好的醫生,仍很難吸引用戶。若依靠多點執業醫生,在目前“院長不愿放,醫生不敢走”,且三甲醫院醫生診療強度大的情況下,其可行性和穩定性都不容樂觀。
正如于飛所言,無論互聯網醫療公司有多少探索,有多少模式,最終都需要政策的放開。如果政策不允許,移動互聯網再具有魔力也會鮮有用武之地。如果政策放開,被抑制的需求一旦爆發出來能量就會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