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神州大地萬象更新,春潮涌動。全國兩會也如約而至,代表委員們圍繞民生福祉、聚焦改革發展,縱論國事,建言獻策,為社會革故鼎新注入鮮活思想動力。醫藥界代表委員關注的領域更是民生話題的大熱門,他們的議案提案對醫藥衛生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本版作為醫藥行業動態的了望口,兩會期間將陸續刊登代表委員的真知灼見,以饗讀者。
本期我們關注“國家談判抗癌藥品”。3月4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局長胡靜林,在“部長通道”上就抗癌藥談判及落地進展情況回答了記者提問。胡靜林說,去年的抗癌藥談判工作結果有目共睹,17種抗癌藥降價納入醫保,平均降幅56.7%。
抗癌藥降價納入醫保只是第一步,如何讓更多患者享受到政策紅利,還需各方繼續努力。近日,《健康報》記者專訪了北京市幾家大型三甲醫院,深入了解抗癌藥的臨床使用情況。
2018年10月,經過3個多月的談判,我國將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報銷目錄。這17種藥品均為臨床必需、療效確切、需求迫切的腫瘤治療藥品;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10種藥品為2017年之后上市的創新藥品,這大大提高了癌癥患者對創新藥品的可及性。抗癌創新藥的談判價格、報銷政策能否盡快惠及患者,最終取決于相關藥品在臨床的使用情況。談判結果落地數月,這些藥品在各大醫院的使用情況如何,記者于近日走訪了北京市的幾家大型三甲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