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30分鐘基層醫療服務圈”,即讓居民在有病的時候30分鐘以內就可以到達醫院就行就診,這是這屆十三五草案提出的引群眾熱議的項目。毫無疑問,實現“30分鐘基層醫療服務圈”需要克服重重困難,讓我們看一下廣州省當地的看法。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寨崗鎮山聯村黨支部書記何桂芳
建好村衛生站
“在城鄉建設30分鐘基本醫療服務圈,面臨的困難有所不同。”何桂芳認為,農村基本醫療服務的“家底”更為薄弱。以他們村為例,村里衛生站里的檢查設備不全。村民遇到嚴重一點的疾病就要轉診。
“粵北山區的村子離縣城甚至鄉鎮太遠,鄉親們就醫比較困難。”何桂芳說,連南、連山兩個縣醫院由市醫院托管,這種方式有利于帶動基層醫院發展,向基層輸血。但是,對于村民來說,縣醫院并非實現“30分鐘基本醫療圈”夢想的首選載體,村民更迫切的愿望是建好村衛生站。
代表委員熱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
解決基層醫院醫生發展問題
鐘南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建立30分鐘基層醫療圈、推行分級診療這些都很好,但還要配套考慮患者對基層醫院是否信任的問題。
鐘南山同時指出,與大醫院相比,基層醫院人才少,醫生去到基層醫院,待遇只有大醫院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這很難吸引和留住人才。另外,基層醫院醫生如何提升?前景如何?職稱如何解決?這些現在都不配套。如果這些不解決,搞分級診療也難以落到實處。
鐘南山還強調,在推進分級診療、30分鐘基層醫療圈上,需要明確公立大醫院的職能,限制其規模。大醫院的主要功能是診治下級醫院不能診治的疑難重癥、搞好醫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發揮醫聯體中的引領作用,培養基層醫院的醫生,真正提高其水平和能力。
全國政協常委黃潔夫
辦“全科醫學院”做法不合理
建好基層醫療服務圈,在社區醫院里,不可或缺的就是“全科醫生”。然而黃潔夫說,他不認同目前對于全科醫生的人才培養體系。“從專業性上來說,全科醫師是專科醫師的一種,沒有打下很好的專業基礎,怎么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全科醫師?”
黃潔夫表示,辦“全科醫學院”來應對全科醫生短缺的局面,這個做法是不合理的。醫療是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產業結構復雜,上中下游多方交織在一起,服務提供者與接受者信息嚴重不對稱,“容易發生誘導性消費”。也正基于此,醫生的人文精神與專業道德在市場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光靠行政手段是不夠的。
全國政協委員、中醫學家王承德
醫科畢業生第一選擇不是醫院
“社區醫院辦不好,‘號販子’猖獗,醫患矛盾無法根治,核心原因還是醫療資源短缺。而所有資源中,最重要的無疑就是人才資源”,王承德表示,大量從醫科院校畢業的學生第一選擇已經不是去醫院了,而是藥企。
“企業開出的薪酬高,而且晉升空間大。現在很多縣市醫院已經出現人才斷層,更不用說鄉村或者社區醫院了”,王承德說,基層醫療機構長期處于缺醫少藥的狀態中,又留不住人,迫使患病群眾必須不遠萬里來到北上廣等大城市,又造成了大城市醫療資源的緊張。“我一直在呼吁,希望能把下面基層醫院的晉升通道打開。”王承德說。
街坊有話說
社區醫生待遇亟待提升
羅學群 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血液專科主任
社區醫生的福利待遇必須有所提升,這樣才能攬到人才,又留得住人才。在歐美發達國家,社區家庭醫生的收入基本都在中產的高端,而且,社會地位也較高。我們不一定能夠立即與發達國家看齊,但是我們要有一個薪酬發展的目標和規劃,讓從事這一份工作的全科醫生看到未來和希望。
社區醫生專業能力應提高
羅志勇 廣州市金絲帶特殊兒童家長互助中心總干事
在日常與癌兒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越是家在貧困、偏遠地區的癌兒被誤診或是被延誤治療的情況越為嚴重,而在城市,這樣的狀況也不是沒有,類似的誤診往往又發生在基層醫療機構。如果要打造30分鐘醫療圈,我認為最關鍵是全面提升社區醫生的專業實力。應該讓大醫院與社區醫院形成互幫互助的體系。
30分鐘醫療圈要將外來工納入
劉思賢 廣州志愿者學院講師
從市民自身需求來看,這個醫療圈首先需要科類齊全,兼顧一家老小的各種醫療需求;其次,它最好多開展健康科普活動,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主動承擔起傳播正確醫療保健資源的職責。另外,30分鐘醫療圈除了服務社區居民,也應該盡力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醫療保健服務,而且,最好開展常見職業病篩查、診療等服務。
讓大眾知道社區也能看好病
余靜敏 外資企業 總經理助理
為什么社區醫院遠遠不如三甲醫院火爆?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家對社區醫院不了解。離我最近的社區醫院在哪里?在那里,我可以得到怎樣的醫療服務?除了醫療服務,它還能為我提供什么?一定要通過有效的宣傳讓人們盡快地了解這些信息,大家才有選擇和使用的意向。當然,醫療圈內的轉診、結算等方面,一定要夠簡便,不要讓市民多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