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患者腸道排便功能康復相關知識
1.了解正常的排便機制:
在正常情況下,糞便儲存于乙狀結腸內,直腸無糞便。排便是由于結腸出現蠕動,糞便下行至直腸內,使直腸下端膨脹而引起便意,同時外括約肌因反射性抑制而松弛,肛提肌松弛使糞便排出。
2.什么是脊髓損傷?
脊髓損傷是脊柱骨折、脫位或其他因素引起脊髓結構和功能的損傷,造成損傷水平以下脊髓功能(運動、感覺、反射等)障礙。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脊柱外科吳昊
3.脊髓損傷后為何出現排便障礙?
當糞便充滿直腸時,直腸被充盈而膨脹,刺激和興奮直腸壁上的壓力感受器,產生有效的神經傳入沖動, 沖動信息由盆神經和腹下神經通向脊髓腰骶段內的“初級排便中樞”,同時上傳到大腦皮層的“排便反射高級中樞”,并由 該中樞發出便意信號,引起便意(想排便的意識)和排便反射。脊髓損傷后對排便的影響:脊髓損傷后結腸動力下降,腸蠕動減慢;大腦對肛門括約肌功能:肛門反射、直腸感覺、排便協調性發生改變。導致神經原性腸道功能礙,常見護理問題為便秘。如圖所示:4.排便訓練期望達到怎么樣的目標?
通過訓練使患者達到能規律性排便或恢復自主排便功能。
5.如何進行規律性排便訓練?
5.1飲食方面:必須是脊髓休克期結束后恢復正常飲食才開始。鼓勵患者普通飲食,多吃菜汁、水果汁,進食富含纖維的食物如大蕉、火龍果、獼猴桃、酸奶 、西梅、紅薯、蔬菜、玉米等,保持足夠水分攝入,每天2000~2500ml包括食物含水量。
5.2訓練程序:訓練前先用灌腸法、口服瀉藥或人工取便的方法清除患者腸內大便,清除干凈后開始進行腸道排便功能康復訓練計劃:
①便秘患者當晚服用便塞停5mg或其他緩瀉劑;
②次日早餐半小時后,指導患者按順時針方向按摩下腹部20分鐘,即按結腸走行的方向,由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做環行按摩,手法先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同時病人再配合做收、提肛肌,以增強肛部神經敏感度,刺激括約肌的收縮,增強腸蠕動,產生便意;
③手指直腸刺激:定時協助患者左側臥位,操作者右手戴乳膠手套,石蠟油潤滑食指后,插入直腸3-4厘米,在保護好直腸粘膜前提下,指腹輕柔沿直腸壁轉5圈,1分鐘內完成。協助環境和體位準備后囑患者自行排便。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