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精神病患者發病前有一定的精神刺激因素。比如失戀、事業不順、親人去世,這些生活中的大變故,對相當一部分患者只是誘因,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孔慶梅說,精神疾病往往通過患者的內因來起作用,而內因就是人對某種疾病的“易感素質”,包括遺傳,個性因素,大腦神經遞質的分布等等。“精神病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具有家族病史的人應該格外注意。雖然不是百分之百的遺傳,但是發病機率高些。”
在發病人群方面,王紹禮表示,由于是綜合因素作用,精神疾病的人群沒有特別的差異。但從臨床上看,那些性格內向、不善于交際、敏感、固執、人際關系差的人,相對可能發病幾率高一些。
政府公務人員更容易患精神疾病?娛樂圈的人抑郁癥發病率高?學歷收入高的更易精神障礙?針對這種說法,王紹禮解釋道,精神疾病表現在不同人群中,實際上還是和壓力有關。這些人由于處于特殊的環境中,容易面臨更多的壓力。“比如說高學歷的年輕人,面臨學業壓力、就業壓力、婚戀壓力。公務員也是一樣,事情紛繁復雜,千頭萬緒,且要平衡各方關系,有時面對的不是一個上級主管領導。單純的壓力一般不會對人造成致命的傷害,一般是要遇到不止一個壓力,而且持續存在,互相矛盾、糾結,人無從選擇和平衡,這才容易出現疾病。”
精神疾病能預防嗎?答案是肯定的。王紹禮說,毫無疑問,精神疾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雖然很多病因不明,內在的決定因素難以控制,但外部原因是可控的。比如,我們可以營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社會(環境),減少壓力和不良情緒的產生。今年精神衛生日的主題就是“心理健康,社會和諧”。大家都心情愉悅,壓力少,得病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
“當然,人不可能不面對壓力。因此,識別壓力,正確地應對壓力,化解壓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王紹禮說。他建議,當遇到不良情緒時,應該學著自己調控心理,轉變態度,適當發泄自身情緒。必要的時候,可以向身邊的人尋求幫助,親朋好友、同事都可以。還可以向專業人士,如精神科醫生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