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錢處方”引發熱烈討論
點贊派:這才是有良心的好醫生
質疑派:開藥便宜與否和醫德無關
看個病花多少錢?這事不到劃價時還真不知道。
這兩天,一篇“4分錢處方”的帖子,引起了眾多網友的討論。一位網友去給起紅疹的孩子看病,醫生開了4分錢的藥,孩子的病好了。
“4分錢處方”引起了廣泛熱議。
4分錢的處方 網友實際支付了一毛錢。
這名網友發帖表示感謝,有網友稱贊:這位醫生是業界良心。也有人認為,開藥是否便宜與醫德無關。
2月7日,@溜溜的闖微博發帖說:“昨天晚上9點多,2歲多的孩子出紅疹,像是皮膚過敏。跑了好幾家藥店都關門了,就步行到稍遠的省直三院。在兒童病房,一女醫生問明情況后給開了4片撲爾敏。劃價時,本想著得好幾元,結果是:4分錢!我給1毛,不用找了。這個處方或許不代表什么,但的確讓我覺得值得紀念。謝謝醫生!”
帖子上附有三張照片,有處方,還有白色的小紙袋,寫有劑量:“每日3次,每次1/3片。”在吃藥半個小時后,孩子的疹子就退了。@溜溜的闖@鄭州市衛生局,求表揚!
此帖被轉發后,引起眾多網友的熱議。
討論―
點贊派:業界良心
點贊的網友很多,眾多網友稱此為“良心處方!”
@Garry_發條熊:這才是有良心的好醫生!
@superphniks:醫者仁心!這樣的醫生不多了,贊一個!
@隱者-PAN:良心處方!
不同聲音:
開藥便宜與否不是評價醫德的靠譜標準?
網友點贊的同時,也有網友認為此事不應該和醫德掛鉤。
@小彭重生之年必穿黃馬:真不懂,這是應該做的,現在卻變成了值得贊頌的。
@Dr丹丹在腫瘤科:地氯雷他定也才十塊,一盒十二片,一片就見效,是家里的常備藥。非得圖便宜給孩子開那么大副作用的藥?
財經專欄作家寧方剛專門寫了一篇評論,題目叫《開便宜藥就是好醫生?》
寧方剛寫道:作為一名醫生,筆者對這位同行的醫德毫無懷疑之處,但我不得不遺憾地指出,以藥物價額是否低廉來評價醫生的醫德,是一種極其錯誤的做法。對于一個2歲的低齡兒而言,選擇撲爾敏沒有原則性錯誤,但因其副作用,也不值得大長旗鼓的宣傳。
評論的最后,寧方剛寫道:“我們希望每位醫生都是好醫生,但開藥便宜與否,真不是一個評價醫生好壞的靠譜標準。”
專家:網友的熱議源于看病難、看病貴
一個“4分錢處方”,為何引起網友這么大的討論?
鄭州大學應用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明鎖教授說:“網友真正感嘆的不是花多少錢的問題,而是小處方也能治病。”
張明鎖說,以前一般性疾病十幾塊錢就能治好,現在感冒都能花成百上千。花錢的背后是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大處方”。之所以出現大處方,是有些醫院把本來的醫療服務商業化,小病大治,無病也要有病。把醫療服務公共服務變成商業行為,是過去的一個偏差,現在正朝著好的方面發展。加大公共服務的公器作用,希望將來醫療服務有所好轉,開個小處方也能治好病。
進展―
發帖網友擔心“醫生受傷害”
2月8日,隨著話題的不斷升溫,@溜溜的闖再次發帖,講述發帖的初衷:“當時我實際付款是1毛錢,在拿出1元錢等待找零時我就在想,現在1毛錢夠不夠打印收費單的費用啊?以往給孩子看病,少則幾十元,多則幾百元,前段時間給一位親人治病花了好幾萬元,如今手拿那個處方和收費憑據(4分錢)覺得很值得紀念。”
@溜溜的闖說,此帖引起了很多的議論,涉及醫生水準、醫德等,“我很擔心秦醫生受到傷害。如果一位醫生開了便宜的藥治好了孩子的病而受到傷害,這是非常不應該的。”
當事醫生:不愛開大處方
對網上的熱議,開“4分錢處方”的醫生―省直三院兒科主任醫師秦瑞娟比較低調。
秦瑞娟回憶,當時是2月6日夜里,鄭州正在下大雪,她在病房值夜班。晚上9點多,一位病人家屬來到病房找她,稱孩子身體不舒服。根據家屬描述的癥狀,秦瑞娟初步判斷是過敏。她詢問了孩子的年齡和體重后開出了處方。
對“撲爾敏雖然便宜,但是副作用大”的看法,秦瑞娟解釋,藥物手冊上寫得很清楚,撲爾敏對于新生兒和早產兒是禁用的,2歲多的孩子,按照體重計算一定的劑量,是可以服用的。
對網友的贊譽,秦瑞娟說,她給病人看病,能吃藥就不打針,能打針就不輸液,平時給病人看病,根據病情開檢查項目,并坦言“不愛開大處方”。
相關報道
男童感冒
花千元驚呆父母
2013年12月14日《燕趙都市報》報道,王先生的兒子銘銘(化名)11歲了。銘銘在一節體育課后出現了流涕、咳嗽、精神萎靡等癥狀。父母給銘銘口服了板藍根顆粒后作用不大。他帶著兒子去附近一家綜合性醫院兒科門診診治。
通過血常規、便常規及胸部X光檢查,銘銘被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這家醫院兒科門診值班的醫生表示,可以口服藥或者輸液治療。醫生個人的建議是輸液治療,效果較好。王先生接受了醫生的建議。
醫生為銘銘開出的處方讓王先生大吃一驚:葡萄糖+頭孢硫瞇;生理鹽水+熱毒寧。“當時醫生告訴我需要連續輸上三天。”王先生說,接下來的三天,為孩子輸液花去了900多元錢。看著一天比一天好的兒子,王先生頗為欣慰,可讓他感受更深的是“一次感冒發燒,檢查輸液花去了千余元,多少有些吃不消”。
業界人士:
建立保護“小處方”制度機制
2010年,泰州市人民醫院醫生葛永祥開“8分錢處方”被廣泛報道。
接受媒體采訪時,泰州市中醫院院長陳園桃和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泰州醫療專家宋濂舫說,通過這一事件可以看出,花小錢治大病并非不可能。看病難、看病貴是個相對復雜的問題。有關部門一方面要建立保護“小處方”的制度機制,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對“大處方”的監管,切斷醫生和藥品之間的利益鏈,促進合理用藥、科學施治。政府也要大幅度增加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完善、革新藥品定價機制、切斷藥品生產企業與地方利稅間的利益鏈條,對普通藥物生產廠家給予優惠。
宋濂舫說:“用最簡單的檢查確診,用最少的錢治好病人,這應該是好醫生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