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佛山五區都已開展了家庭醫生式服務工作,但是各區居民對家庭醫生服務方式的歡迎程度出現冷熱不均的局面。其中順德區獨占全市居民簽約數量的88%,排在首位,比排在第二的禪城區多了11倍多。
禪城區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負責人說,社區居民對家庭醫生服務的知曉率偏低,不清楚簽約之后可以享受哪些免費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以為家庭醫生的服務都要收費或是為以后收費埋下伏筆,所以對家庭醫生存疑,一時不敢輕易接受。
事實上,家庭醫學是門學科。所謂家庭醫生是指接受過家庭醫學專門訓練的新型醫生,是執行家庭醫療的衛生服務提供者,著重于解決社區常見的健康問題, 主動為社區全體居民提供以個人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預防為導向的連續、綜合、優質、方便、經濟有效的個體及個性化醫療保健服務。
在新近出臺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農村流動,推進全科醫生、家庭醫生、急需領域醫療服務能力提高、電子健康檔案等工作”的表述赫然在目。
這也意味著,未來5年,中國將進一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科醫生、家庭醫生”將更多走入國人家庭中,“分級診療”也將促使“小病在社區解決、大病才到醫院”,緩和醫患矛盾。
近期在采寫順德“家庭醫生”這一題材的過程中,筆者聽到扎根社區執業的家庭醫生真實聲音,比如待遇和受尊重度低于大醫院的專科醫生,社區全科醫生的培訓體系有待改善等。
但需認識到,這種由政府提供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其服務質量滿意度與否,評價標準不能只是聚焦在“醫生群體”身上,而更多應是站在“患者滿意”角度來思考,社會評價相當重要。
也許醫生群體關注得更多是其本身待遇提高問題,但作為一個普通病患者,不管在何處就診,所關心的無非醫藥費可報銷幅度多少,以及隨后醫生是否真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而不會去深究看病的醫生是一名“全科醫生”,還是一名“專科醫生”。
另外,在目前醫療改革階段,順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有變通之處,由于醫療隊伍人才主要還是來自于此前的區、鎮兩級醫院的專科醫生,全科診室里在掛出的門診醫生簡介里,還是會注明這位執業醫生在哪個領域是比較專通的,且偏向中醫還是西醫,從業中跟隨過哪位名師,是主治醫師還是普通醫師,用這些細節來增強患者的自我選擇依據,自覺“用腳投票”。這種前期的有效區分,對醫療服務質量也是做了一定的篩選與保障。
同時,順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會在顯要位置,做好收費與免費等不同基本健康衛生服務的告知,讓普通市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個清晰認識。
換而言之,在基層社區里,問題一般比較具體、復雜,但由于是第一線,很多問題都需要靈活去處理,與社區居民做好溝通工作。比如,社區執業的家庭醫生不僅要及時了解病人的病情,還要了解病人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如何全面看待問題”,很好地運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去思考、解決問題。
依托家庭醫生體系培育,順德政府發力打造“大數據”精準醫療產業,目前已有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居民電子病歷檔案數據這一基礎,但影像數據資料共享、醫生的遠程治療,卻還是待突破的難點。
順德明年醫改重點在于“雙向轉診”機制的建立,這一舉措是把患者分流到基層,為發展遠程醫療、全科醫生、家庭醫生創造更多的需求可能,同時可從醫療系統內部讓順德居民健康“大數據”流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