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呼和浩特某幼兒園因為使用過期大米而被查,該事件發生后,該地的食藥監給予高度的重視,并不斷深入調查,最終查到446袋有問題的大米。
昨日,內蒙古晨報全媒體記者來到呼市玉泉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進行了采訪。
玉泉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告訴內蒙古晨報全媒體記者,3月上旬,在日常巡查中,玉泉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發現玉泉區小黑河附近一家民營幼兒園內有過期大米。經初步調查核實,發現過期大米的源頭在呼和浩特美通食品批發市場。隨后,工作人員來到美通食品批發市場,找到幼兒園購買大米的經營門店例行檢查時,遭到經營者的阻攔。
通過協查機制,玉泉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會同玉泉區檢察院、公安分局進行了聯合執法。檢查中發現,大米包裝袋封口處的小標簽上寫的生產日期是2015年11月7日,大米包裝袋上印刷的保質期是3個月。
截至檢查時,按照包裝上印刷的生產日期及保質期,該大米屬于過期商品。
玉泉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這位負責人說,工作人員在執法過程中發現,大米的保質期是分季節的,秋冬季節的保質期是6個月,夏季的保質期是3個月。事情到這就出現了矛盾點,按現在的季節算應屬6個月的保質期,那么大米還在保質期內,但問題是包裝袋上印刷的保質期是3個月。所以,為保證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還是當場查扣了“問題”大米446袋,每袋25千克。
同時,內蒙古晨報全媒體記者在該負責人的辦公室看到了一份銷售“問題”大米的經營者出示的,來自唐山市灤南縣來福大米加工廠的情況證明書。內容是由于印刷的失誤,把2015年11月7日發給呼和浩特市張某的大米包裝保質期6個月誤印刷成3個月,特此證明,并蓋有灤南縣來福大米加工廠的公章。
那么,大米是否過期?是否還有其它問題?
這位負責人表示,21日,他們已經將查扣的大米樣本送到專業的檢測機構進行鑒定,待鑒定結果出來后,才能確定大米是否存在問題。
關于此事,本報將繼續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