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認為人體津液的代謝與胃腸的吸收、脾的轉輸、肺的布散,腎的蒸騰氣化有關,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口干。體內津液的不足有多種情況,有的是絕對不足,如鹽份攝入過多飲水較少,大汗,腹瀉等。還有一種情況是體內本身并不缺水,甚至體內水很多,但就是口渴,這也分很多情況,比如肝硬化腹水的病人,水腫,腹內有很多水,但舌紅少津,患者口很渴,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旱澇不均。可能很多人對于中醫(yī)氣化理論不了解,可以舉一個實際例子來說明,有一患者30歲左右,女性,體胖,經常口干,特能喝水,每天飲水量在3暖壺以上,后來經過一段時間的體育鍛煉(快走)之后,飲水量明顯減少,只需1暖壺以內,也不覺口渴。大家想想這是什么原因呢?鍛煉之前患者體胖,舌體胖大,鍛煉之后,患者健康狀況明顯改善,這說明之前的缺水是假性缺水。中醫(yī)認為,人體內水液的代謝需要腎氣的蒸騰氣化,脾的運化轉輸,肺的宣發(fā)布散,以三焦為氣化的通道。如果腎氣蒸騰氣化能力減退,盡管體內水液很多,但津液不能上達于口,人也會感到口渴。這好比我們鍋里水很多,但鍋底只放了一支蠟燭來燒水,水蒸汽就很少,就會發(fā)出缺水的信號。中醫(yī)認為動則生陽,通過合理運動,人體陽氣能夠發(fā)揮正常的蒸騰氣化作用,體內的水分得到正常布散,不需要喝很多水,也不會感到口渴。
中醫(yī)認為口干口渴的原因有:胃熱熾盛,濕熱郁蒸,水飲內停,肺燥津傷,陰虛火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