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竇房結發放沖動控制心跳節律,稱為“竇性心律”,所有正常人的心律都應該是竇性心律。心臟跳動的不規整、過快或過慢或者使心室收縮的電脈沖不是從上述的正常途徑一步一步傳下來,都稱之為心律失常。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輕微的、偶發的心律失常,這些常常是無害和不需治療的,但如果是反復發作或者嚴重的心律失常,則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針對性治療。
心律失常按照部位分為室性心律失常和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來源于心室,室上性心律失常來源于心室以上的部位,通常指的是心房。按照發作時的心臟跳動的頻率(電脈沖發放的頻率)心律失常又可以分為緩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性心律失常。所有射頻消融和外科手術能夠治療的心律失常都屬于快速性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一般指心臟跳動的頻率(電脈沖發放的頻率)大于每分鐘100次的情形。正常人在運動、緊張或者興奮的時候,心臟跳動的頻率常常超過每分鐘100次,此情形雖然符合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定義,但其完全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不屬于病理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以目前流行的觀點,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基本機制主要包括觸發機制和折返機制。觸發機制指的是心臟某個部位的心肌“不守規矩”,不再聽從來自“司令部”的統一指揮,而是自身持續或者間斷地發放電脈沖。由于“不守規矩”的心肌發放電脈沖的時間更早、頻率更快,它主導了心臟的跳動,導致心律失常。折返機制指的是在心臟的某個部分,因為各種各樣可能的原因出現了2條頭尾相連又互相獨立的傳導通路,2條路形成“環路”(折返環)。電脈沖可以在這個環路上循環往復“繞圈子”(折返),每繞一圈便會產生一次心跳;由于“繞圈”所需的時間是很短的,所以心跳會很快。“繞圈”的現象有點類似于2座大山(甲、乙)之間,一個聲音(電脈沖)從甲傳到乙產生回音,這個回音反過來到達甲后,又形成新的聲音傳到乙,如此循環往復。
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早搏、心動過速、撲動和顫動,與發生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部位相對應,分別有房性早搏(房早)、房性心動過速(房速)、心房撲動(房撲)、心房顫動(房顫),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室上速),室性早搏(室早)、心室撲動(室撲)、心室顫動(室顫)。其中室撲和室顫是最嚴重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如果不及時搶救,病人往往很快死亡。部分室速可能會惡化為室撲或室顫,因此是一種潛在致命性心律失常。早搏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但多數早搏不會有嚴重的臨床后果甚至不需要治療。由于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增長,也由于上述疾病治療手段不斷發展,相應患者的壽命不斷延長,這些心血管疾病的并發疾病之一的房顫發病率也相應增加,成了心律失常領域的“流行病”。房顫可能會造成患者致殘、致死的嚴重后果,目前房顫的治療日益收到重視。
心律失常是否有臨床癥狀以及臨床癥狀的表現形式影響因素很多,包括心臟的基礎健康水平,心律失常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心律失常的發作頻率、發作時間以及持續時間,病人的敏感性等。有些心律失常可能不會產生任何癥狀,相應地,自覺心悸等心律失常常見癥狀也并不意味著一定存在心律失常。需要強調的是,是否具有癥狀和心律失常的嚴重程度沒有必然的關系,不能因為沒有癥狀或癥狀輕微而忽視心律失常的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緩慢性心律失常很大一部分相互重疊,不能區分。常見的心律失常癥狀包括:乏力、氣短、心慌,大汗、黑懵、暈倒,嚴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撲、室顫可以表現為猝死,也有的心律失常可能以其并發癥為首發臨床表現,如房顫,可能發現時即表現為腦卒中的癥狀(昏迷、偏癱等)。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