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原本市場占優的一些藥企,這回卻吃了“敗仗”。某大型藥企銷售經理說,還真沒料到競爭對手這么敢降價,“藥品想進入市場,有很高的流通成本,先要想辦法進醫保,再進各地招標,最后要進醫院,結果藥價被代理商和醫藥代表層層推高,在許多地區都是這種情況。”考慮到藥品市場推廣要花錢,該藥企“保守”報價,最終與中標失之交臂。
無獨有偶,在被調研的17家“落選”藥企中,未料到對手大幅降價、自身不愿降低流通成本的,因此未能中選的,不在少數。
在一些醫藥專家看來,此次“4+7”出現藥企“紅海搏殺”的局面,屬于意料之中。大降價,降下來的是藥品在流通環節的虛高水分。由于“4+7”采購方承諾中標藥品的用量和回款,這才讓一些藥企主動砍掉市場推廣、公關營銷的費用。再加上中標藥企大多控制著原料來源,成本基本鎖定,所以敢于大幅降價。
這次“4+7”帶量采購的25種藥品,平均降價52%。然而,就算砍半價,藥企也還是有利潤空間的。審計署曾做過兩次調查,發現很多藥品的生產成本只占藥價的一小部分,所以即便降一半,利潤空間仍有保障。
保質量
藥品需經評測
監管持續加碼
有人擔心:藥價降了,患者會不會因此吃到劣質藥?
“4+7”的招采規則寫得很清楚:入圍藥品為通過國家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或原研藥。這意味著,藥品質量是有保證的,不是只顧便宜不管好壞。
帶量采購,上海已經先行試點3年。3家當地的三甲醫院都表示,這幾年使用中標的國產仿制藥,并未出現質量問題。原來,當初上海自建了一套藥品“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入圍招標藥品的生產、檢驗、流通、環保等各環節都有認證和規范,藥品中標后還有持續的跟蹤檢查。上海的這套經驗,已被納入此次“4+7”集中帶量采購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