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馬路上找十個人問什么是醫療信息化,估計有九個人回答不出來。但如果換個問法問:“知道114預約掛號系統嗎?”可能十有八九都會回答“知道”了。
醫療信息化一詞也許過于抽象,事實上,信息化的滲透如涓涓細流,正在逐漸改變著普通民眾的就醫方式:大到整個城市的預約掛號系統,小到居民的健康檔案;大到遠程會診平臺,小到我們手中的就診卡……
套用一句流行的廣告語――改變,無處不在。
改變一
遠程醫療 打破患者就醫地域局限
遠程醫療,這一既時髦又敏感的詞匯,在過去20年里備受爭議。說它時髦,是因為它代表了最先進的技術手段,可以讓不同地域的醫務人員共同為同一個病例進行溝通交流,打破了固有的醫療地域局限;說它敏感,因為遠程醫療涉及到一個擦邊球,“網絡看病”。
無論如何,遠程醫療給中國人開啟了醫療信息化教育的第一課。
資料顯示,我國最早的遠程醫學活動被認為是1986年廣州遠洋航運公司對遠洋貨輪船員急癥患者進行的電報跨海會診。
而我國被認為具有現代意義的遠程醫學活動,亦開始于80年代――
1988年,解放軍總醫院通過衛星與德國一家醫院進行了神經外科病例的遠程討論。
1994年9月上海醫科大學華山醫院與上海交通大學通過電話進行了會診演示。
1995年上海教育科研網、上海醫大遠程會診項目啟動,并成立了遠程醫療會診研究室。該系統運行在網絡上,具有較強的交互動態圖像顯示功能。
1996年10月上海華山醫院開通了衛星遠程會診。
1997年11月上海醫大兒童醫院利用ISDN與香港大學瑪麗醫院進行了疑難病的討論。
……
與大眾想象一致,遠程醫療的過程可以是:一個醫療機構通過傳輸系統(電臺、電話、網絡等手段)將患者的病情、就診資料傳輸到另一個醫療機構(多數為大型、上級醫院),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病情的討論、分析、診斷。
與大眾想象有所差距的是,遠程醫療系統所包含的模塊越來越多,可以進行遠程病理咨詢、醫學影像咨詢等等。
以影像平臺為例,北京市朝陽醫院醫聯體內部有一套影像傳輸系統,社區醫院可通過這套系統,將影像資料上載至系統中,上級醫院可在互聯的信息系統中進行資料分析建議,甚至給出轉診建議等。局限的是,這套傳輸系統僅在聯盟內部使用,換言之這是一套有限制的區域信息互聯系統。
不過,未來遠程醫療的作為應該會更大。國家衛生計生委信息和規劃司司長侯巖在出席2014中國衛生論壇-中英健康信息化專題論壇時透露,我國正在全力推進遠程醫療,特別是充分利用現在的云技術,物聯網和視聯網來創新我們遠程醫療服務的模式。
國家衛生計生委規劃和信息司司長侯巖出席2014中國衛生論壇
改變二
區域信息共享 降低患者醫療支出
無論是上文提到的北京朝陽醫聯體內影像傳輸系統,還是在信息化領域備受推崇的上海“閘北模式”,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通過信息的共享,減少患者不必要的檢查檢驗次數,不同程度地降低患者的醫療費用支出。
“閘北模式”是指上海閘北區在建的醫療信息化項目――“基于居民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共享協同模式”。
該模式已完成的信息化進程可簡單歸納為兩步:
搭建公共衛生的數據平臺,即全區的醫療信息全部上載至平臺中去;
讓信息平臺內的數據共享,實現醫院與醫院間的互聯互通及上下轉診。
從數據平臺建立到信息互通看似簡單,其實卻相當麻煩。為鼓勵醫療機構上傳信息,政府投入相當一部分資金進行財政補貼,補貼金額的發放與上傳信息的多少掛鉤。而不同醫療機構間的信息系統由于開發商不同,導致信息孤島化問題嚴重,閘北區足足用了近兩年時間,才把采集的信息全部標準化。
醫療信息的共享不僅讓醫療系統內部減少了重復檢查的機率,也降低了患者的就醫負擔。
馬鞍山市市立醫療集團總院長何少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曾表示,在2008年馬鞍山市市立醫療集團成立前,各家醫療機構獨立的業務系統,不僅造成了重復檢查,還加重患者負擔。而在醫療集團統一各檢驗項目及收費標準編碼后,各醫院實現了檢驗結果系統內共享,不僅方便了患者就醫,還降低了檢驗成本,提高了檢驗質量。
改變三
健康檔案全覆蓋 以信息化“治未病”
對衛生信息化具有指導意義的《衛生信息化“十二五”規劃》,明文提出要建立完善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適應醫療機構向群眾提供連續的預防、保健、醫療、康復等服務的需要,完善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方便居民參與個人健康管理。
對于普通人來說,健康檔案的建立,意味著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身體各項指標如血壓、血糖、血脂的波動都將被記錄在案,而個人的就醫史、用藥史都會被記錄在電子病歷中,可隨時供醫生查閱。
在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上,廈門市有著絕對的發言權。
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廈門衛生部門不僅建立了覆蓋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信息平臺,還借助實施“醫療重組計劃”,拆除掉阻礙醫療機構共享的醫院圍墻,實現了醫療機構間的信息共享。
截止2013年,廈門市的個人健康檔案管理人群覆蓋面,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5%以上,全市90%的醫療機構都連通了健康信息系統。廈門也由此成為全國首個在同一城市范圍內,建立覆蓋全體市民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統的城市。
與廈門一樣,上海閘北區也一直著力于健康檔案的全覆蓋,并且更進一步的,閘北開始對既有的健康數據進行深挖,試圖讓居民能夠享受到醫療信息化的更多便利――以信息化之手來“治未病”。
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進行居民健康檔案的管理。今年,浙江省的寧海縣開始與英國著名的信息服務商TTP公司合作,共建居民健康檔案。但與閘北、廈門都不同的是,在財政補貼方面,寧海并沒有投入太多,全部的信息技術均由英方提供,而硬件則是在原有的衛生信息系統的基礎上進行改建。
改變四
信息化倒逼醫療改革 助力醫療衛生決策
醫療信息化市場看起來像是一個充滿著巨大能量的球,一觸即發。
盡管趨勢如此明顯,與信息化相關的配套政策仍然滯后。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檢驗系主任姜儻介紹,在目前的信息化進程中,許多信息技術應用的準入制度、可穿戴設備的準入制度、數據安全和儲存制度,醫療信息/數據使用制度,公共接觸醫療信息的許可制度都未能建立。
姜儻坦言,政策總是滯后于技術的發展,一定是技術發展倒逼政策或規范的出臺。
與姜儻持同一觀點的是國家衛計委信息與規劃司司長侯巖。在2014中國衛生論壇上,侯巖指出,信息化是改革的重要驅動力,因其不僅在醫療衛生機構優化流程、實行精細化管理、提升服務方面是重要的技術支撐,也為全面推進管理體制、治理機制、補償機制、價格、藥品招標采購、人事分配、支付制度、監管體制等等一系列的綜合改革,提供了信息和數據的支撐。
此外,信息化也是促進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重要技術支撐。
“我們在實踐中體會到信息化是一個大的趨勢,無論你想不想做,它都發生了,而且必然發生在這個你的整個的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它正在改變著我們傳統的醫療的模式。”
侯巖說,因為醫療的信息化更加關注個體,在治療、檢查、健康管理等方面更具針對性,“不僅改變了我們的醫療服務,對我們醫療的體制機制改革也發揮著重要的倒逼作用”。
結語
衛生信息化仍存四大不足
未來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談及衛生信息化的發展,浙江省衛生信息中心主任倪榮頗有感觸。在他以“2014中國衛生論壇-中英健康信息化專題論壇”嘉賓身份發言時,多次提及“衛生信息化仍然任重道遠”。
浙江省衛生信息中心主任倪榮在2014中國衛生論壇上發言
“1996年,我在浙江省衛生防疫站,即現在的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時,擔任信息中心的主任。當時經過兩年的努力,曾經開發過一張與居民健康卡很類似的卡,但那張卡的功能是用于預防接種、計劃免疫的接種卡。那個時候的功能,現在看上去還是很先進的,但信息化的路還真是任重而道遠”,倪榮感慨道。
在采訪中,倪榮也告訴記者,雖然浙江寧海正在與TTP公司深度合作共建居民健康檔案,但如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信息互聯互通、交換共享,以及如何保障居民的隱私安全等,仍然是寧海衛生信息化進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與倪榮相比,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原衛生部部長陳竺的感觸更為深刻。他在為“2014中國衛生論壇”致辭時,指出了當前我國衛生信息化存在四大不足:一個是對重要性的認識不足,二是投入的不足,三是社會和公眾的參與不足,四是信息化的應用不足。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在2014中國衛生論壇上致辭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陳竺感嘆,不過對于未來,他仍充滿期待:“新一輪醫改以來,我國衛生事業的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前景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