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見紅也可能是宮頸息肉,不宜用保胎藥物
沈陽安聯婦嬰醫院院長李輝指出,有些孕婦懷孕后發現陰道總是有少量流血,天天臥床休息,服用黃體酮、保胎靈等藥也沒有效果。
李輝建議,遇到懷孕后陰道流血的情況,最好不要盲目進行保胎治療。醫生一般進行的檢查流程是:1.詢問病史。有無下腹墜脹感和下腹疼痛感;何時進行的婦科宮頸檢查;超聲檢查胎兒、胎盤、子宮情況;HCG和孕酮情況;患者既往流產史和早產史。2.進行陰道宮頸檢查。這樣可看看流血從哪里來,很多時候發現導致沒完沒了流血的“罪魁禍首”原來是“宮頸息肉”。
針對宮頸息肉,李輝建議,治療原則上應停用保胎藥物,進行陰道局部抗炎治療(選擇對胎兒發育沒有影響的陰道栓劑,完全沒有必要進行全身應用抗生素治療),禁止性生活,在妊娠4~5個月(胚胎發育穩定期)行息肉摘除手術。術后繼續保持陰道的清潔管理很重要,因為宮頸息肉是慢性宮頸炎癥的表現,而慢性宮頸炎癥也是引起胎膜早破、早產和流產的主要原因。
流產后六個月內懷孕反而更安全
通常人們認為,流產后要靜養一段時間,恢復時間越久,再次懷孕并保胎的幾率越高。然而,歐洲人類生殖學和胚胎學學會會刊《人類生殖學快訊》刊登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自然流產后6個月內再懷孕,可將再次流產的風險降低近1/5。
為了弄清流產后6個月內再次懷孕的具體影響,英國阿伯丁大學研究員索菲妮·巴塔查亞博士及其同事對涉及104萬女性的16項研究結果展開了梳理分析。結果發現,自然流產后6個月內懷孕,發生再次流產的幾率降低了18%,關鍵原因之一是流產后這段時間,女性體內的葉酸水平仍然相當高,再次懷孕可以為胎兒所利用。研究還發現,自然流產后6個月內懷孕可以使早產風險降低21%,但是低體重嬰兒以及死產發生率沒有變化。此外,6個月內再次懷孕的流產婦女先兆子癇(妊娠高血壓)風險并沒有增大。 巴塔查亞博士及其研究小組2010年的研究也曾發現,自然流產后6個月內懷孕發生再次流產的可能性并不大。
科學家分析指出,流產更大的風險因素包括:高齡、人工流產、流產導致的創傷后應激障礙等。相對而言,自然流產后6個月內懷孕更安全。當然,再次懷孕前一定要去醫院做檢查,確認身體已恢復好后再懷孕。
肖青則建議,備孕期間,女方要注意合理膳食、適當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節律,改善卵泡質量。孕前要排除支原體、衣原體感染,假如懷孕后才發現感染、治療,很多藥都不能用了。男方的精液質量也有很大關系,長時間開車、常泡溫泉等,都容易導致精子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