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國際骨髓瘤關愛月”來到之際,由北京市醫學獎勵基金會主辦、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支持的多發性骨髓瘤疾病宣傳項目在北京正式啟動。
該項目以“創造一個沒有多發性骨髓瘤的未來”為主題,寄望通過形式多樣的疾病科普,提升患者和公眾對這種發病率不斷增長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認知。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常見于中老年人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發病后會使骨髓里的漿細胞異常增生,導致無法正常生成免疫球蛋白,同時侵犯造血及其他系統,其典型癥狀多為骨痛、腎功能不全、高鈣血癥、貧血和反復感染等。
據了解,在我國,多發性骨髓瘤發病率已超過急性白血病,位居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第二位。隨著人口老齡化情況加劇及檢測能力的增強,其發病率將呈持續上升態勢,發病年齡亦呈年輕化趨勢。
但就血液腫瘤而言,疾病認知不足導致其預防和早期診斷面臨很大阻礙,相關調研結果顯示,我國約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對血液腫瘤一無所知或僅知曉名字。
這其中,多發性骨髓瘤又因起病較緩,臨床表現與骨科、腎病科等其他科室疾病很難區分,而進一步加大了早期診斷的難度。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主任醫師路瑾教授介紹,“約60%以上的患者在發病初期或者在疾病進展過程中會出現骨痛和骨折的現象,另外有約50%的患者伴有腎臟損傷,如腎功能不全甚至需要進行血液透析,不僅增加了臨床治療難度,而且給患者造成更多痛苦。實現疾病的早診斷、早治療不僅可以對相關并發癥進行有效控制,提升患者生存質量,更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提升疾病緩解率,有效延長生存期。”
路瑾在活動中呼吁中老年人應關注身體狀況,在出現原因不明骨痛、腎功能不全、高鈣血癥、貧血和長期反復不易控制的感染等癥狀時,應盡早到血液科就診,通過血尿檢查、骨髓穿刺及活檢等相關檢測判斷是否患病。
路瑾強調,除了早診斷、早治療,中國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指南和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指南均指出,緩解深度是影響患者生存期的另一重要因素。疾病的緩解深度越深,患者的生存期越長,及時進行療效評估可以充分提示患者治療有效程度及緩解深度,因此,在實現早期、及時、足量、足程治療的同時,患者應每2-3個療程配合醫生進行一次療效評估。醫生將依據評估結果判斷是否存在病灶殘留,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從2005年多發性骨髓瘤治療藥物進入我國以來,我國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水平明顯提高,患者生存狀況有了顯著改善和長足進展。而隨著抗癌藥進入醫保政策的實施,2017年多發性骨髓瘤治療藥物硼替佐米、來那度胺等被納入了國家醫保目錄,大幅提高了藥物的可及性。”路瑾說。
路瑾表示,“在國家創新藥發展的利好政策下,越來越多國際前沿的治療藥物不斷進入中國,造福于廣大中國患者,比如近期CD38單抗藥物已被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納入優先審評名單,提供更多創新治療選擇。”
據悉,2019年,北京市醫學獎勵基金會將在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的支持下開展形式多樣的多發性骨髓瘤疾病宣傳活動,共同呼吁社會關愛與支持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群體,進一步提升社會對血液疾病的認識水平。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