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HP相關性胃炎:關于HP的的理論與基礎研究自1983年以來國內外都作了大量的報道,2005年5月HP的發現者沃倫(Warren)、馬歇爾(Marshall)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其理論基礎是HP感染是導致慢性胃炎、潰瘍活動、復發的原因。與胃癌的發生也有一定關系,抗HP治療并根治HP就可以治愈上述疾病或防止病變的復發。因此,胃鏡下檢測HP陽性一般都進行抗HP治療。然而目前還沒有根治HP的理想藥物,有待進一步實踐和研究。(現代胃腸病學P885頁)。且HP感染與現有的胃部癥狀不呈現相關性,經過抗HP治療有些癥狀緩解,有些雖已HP檢測陰性,但癥狀卻未緩解,胃鏡多次復查仍是各種慢性胃炎,幾乎十幾年不變者大有人在。有些患者HP各種檢測值很高卻無任何臨床癥狀。有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因腸化伴不典型增生擔心癌變,二十年中作過40次胃鏡,仍是慢性萎縮或淺表胃炎。另外,癌變是多因素的,HP感染不是唯一的。至少,抗HP和各種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并未改變慢性胃炎的結局,HP感染和現有的臨床癥狀沒有直接的相關性,殺滅了HP癥狀仍反復不愈的大有人在,加之抗HP的耐藥菌株的產生和再感染的可能及某些抗HP藥物的副反應,不難理解有的患者所說“不抗HP還好受,抗HP后比不抗時更加難受了”。鄭州大學一附院消化內科陳玉龍
2、HP感染到底大概多久可以引起癌變?癌變率有多高?這個問題就象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多久可能引起原發性肝癌一樣不好回答。但癌變率即便不高對每一個HP感染者來說卻被認為是完全有可能,使一部分就診者因此而惶惶不可終日,有的患者聽說HP感染可以導致癌變后跳樓的都有。在這一“慢性應激”因素作用下,在HP感染尚未引起癌變之前就引起了抑郁、焦慮、軀體形式障礙甚至自殺,這種結局的危險性遠遠超過HP感染。當然,這類患者有其特定的人格特點(這部分患者往往完美、細心、多疑、敏感),在同樣應激條件下,比另外的人群更易患心理疾病,有人報道HP有很多基因型,有的引起癌變,如HP的cagA型可以促使癌變和對潰瘍關系密切,但這一型又有抗胃食管酸反流的作用,因此,當cagA型被殺滅,使巴瑞特食管《Barrett食管》增加,使發生食管下端腺癌的風險增加,有人統計從1900-2000的100年間,由于抗HP胃癌發病率下降了,但巴瑞特食管和食管腺癌的發病率卻以每年7%-9%的速度遞增。因此有人認為HP的CAgA型又降低食管腺癌發生的風險(gastroenterology 2010;139:73-83)。有的HP基因型與癌變無關,所以胃鏡診斷如何下結論,臨床醫師在診治慢性胃炎時對各種檢測結果如何向特定患者作出適當地、恰如其分地解釋,消除患者疑慮,不至于使當前醫學界過分夸大HP感染后的嚴重性(“一人感染,全家感染”),搞得病人乃至全家惶惶不可終日。因此,正確對待HP感染,醫生的謹言慎行,這不僅是一個學術理論問題,而且很可能涉及醫學與哲學的問題,思維模式的問題,是能否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只看到HP感染和抗HP治療,未去關注患者因HP感染帶來的心理問題)向更為先進全面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過渡的問題。解決了這一問題,也就解決了由此擔心引起的心理疾病也會隨之減少。那么,是否可以這樣認為,沒有包涵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任何“專家共識”都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呢?
3、關注HP相關性慢性胃炎及FD(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特殊人格類型:所謂的“難治性慢性胃炎和FD” 的一些個體背后是否隱藏著心理障礙并給與相應的治療比單純治療胃炎更重要,效果更好。如黛力新、SSRIs、SNRI等可以緩解FD及慢性胃炎伴有的抑郁及焦慮癥狀。然而,目前對慢性胃炎伴抑郁焦慮狀態的識別率很低,至多15-20%,漏診率極高,目前的診治狀況雖然有所改善!因此,繼續普及這方面的教育是醫學界的當務之急,也是衡量一個單位,一個醫生學術水準,社會責任心的試金石。關于慢性胃炎伴抑郁焦慮如何診斷識別和快速診斷將在以后討論。此外,慢性胃炎與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很高的重疊率,甚至二者很難區分。FD的發病機理涉及動力異常、內臟感覺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酸相關、HP感染等理論,特別是HP(+)時不必過分擔心,否則,會因此而形成慢性應激導致心理疾病。目前慢性胃炎和FD二者在治療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單從癥狀上很難從臨床上區分。FD是臨床癥狀診斷,而各種慢性胃炎是以病理組織學診斷為基礎。(待續)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