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今天發布《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15)》,這是一份獨立第三方醫改評估報告。報告認為,2015年,醫改更加注重加強頂層設計,明確了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實施路徑更加清晰,重點領域改革有效推進,地方改革有突破,為全國醫改積累有益經驗。
報告指出,全民醫保制度更加完善,風險防范作用不斷增強。2015年,我國三大基本醫保制度覆蓋人數已達13億以上,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世界上最大的醫療保障安全網日益穩固,全民醫保制度建設處于發展中國家前列。大病保險制度、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有機銜接,我國基本醫保制度的托底功能日益增強。
大病保險經過3年時間從試點到全覆蓋。截至2015年底,31個省(區、市)已全面實施大病保險。2015年,已有400多萬名大病患者受益,賠付大病保險資金約244億元,群眾受益效果明顯。
醫療救助制度不斷完善。2015年,全面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將救助對象從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拓展至低收入救助對象和因病致貧家庭重病患者;醫療救助水平進一步提高,對重點救助對象政策范圍內自負費用的救助比例普遍達到70%。
疾病應急救助制度穩步推進。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在省級層面得到持續推進,經辦機構逐步明確,疾病應急救助基金陸續審核、撥付到位,已經救助身份不明或無支付能力的急重癥患者40多萬人。疾病應急救助制度的實施,使多數患者面臨突發疾病時不再擔心費用,能夠安心接受治療,醫療機構能夠專注治療,制度的“救急”和“兜底”作用日益顯現。
報告認為,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推進機制尚不夠完善,各地推進進度不一,綜合改革效果仍不顯著。醫療服務供給與人民群眾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不平衡,醫療服務體系改革、醫保制度與藥品流通領域改革協同性不佳,影響分級診療制度的進一步推進。
報告建議,逐步建立與經濟發展同步的籌資增長機制,可考慮按照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確定籌資標準。合理劃分個人與政府、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在城鄉居民醫保籌資中的責任,促進我國基本醫保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已經開始整合,城鎮非正式就業人群與農村居民的醫保待遇差距逐漸彌合,但就業人群與非就業人群的醫保待遇差距仍然較大,建議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的籌資水平,探索不同保險制度和不同人群之間的風險調節機制,逐步推進實現基本醫療保險保障待遇一致性。強化基本醫保制度、補充醫保制度、商業健康保險制度與醫療救助制度的有機銜接,加強對困難群體和邊緣人群的識別和關懷,降低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發生概率。整合醫保基金與公共衛生服務資金,充分發揮公共資金的最大效用;強化防治結合,增強醫療機構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的主動性,推動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向健康保險制度轉變。